院士
作为技洽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种业科技发展论坛”8月26日在河南鹤壁市举行。当天,河南省现代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河南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8%,玉米、水稻良种覆盖率更是达到100%,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发布者:耐火材料与冶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布时间:2023-01-20浏览次数:10 近日,实验室先进短流程工艺与低成本高性能钢团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变革性低碳钢铁制造流程理论与技术”获批立项。该项目由北京科技大学牵头,毛新平院士为负责人,联合我校等5家单位共同申报,获资助直接经费1500万元,执行期五年。我校获批子课题两项,分别由徐耀文老师和杨庚蔚教授承担
全日制,学制2年。非全日制(每月集中授课) 全日制2年学费共4.80万元,每学年2.40万元,按学年分两次缴纳。 非全日制学费共4.80万元,按学年分两次缴纳,享受非全日制奖学金
第一医学中心激光医学科成立于1991年,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瑛教授领衔的集为军服务、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激光医学专业团队,也是全国首批激光医学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培养的单位之一。现有高职专家3名,专业技术人员5名,助理研究员1名。科室广泛开展了靶向光动力疗法、强激光治疗(激光微创手术)和弱激光治疗(无创光疗)三大激光治疗技术
1月18日,由两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理化所成果“我国研发成功-271℃超流氦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入选两院院士评选“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21年4月15日,由中科院理化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液氦温度(零下269摄氏度)千瓦级和超流氦温度(零下271摄氏度)百瓦级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可满足大科学工程、航天工程、氦资源开发等国家战略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了弘扬苏州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人才优势,推动“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激励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掌握科学知识,学好本领,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创次苏州名人栏目。并借此举,为全市各地提供苏州人才资料库,为扩大、提高苏州的知名度,推进苏州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竭尽绵薄之力。 陆熙炎,1928年8月29日生于苏州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动《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落实落地,3月1日,科技部在京组织召开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会议宣布成立首届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并明确专家委员会具体职责。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刘中民院士任专家委员会组长,在会议上报告专家委员会工作考虑
王春秋,男,汉族,1962年生,山东临朐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共山东省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
在6月17日国家卫健委召开的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介绍,截至2021年底,我国在数据库里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有660万。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2%。 目前,全国有精神卫生医疗服务机构5936家,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205%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队伍建设,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建设一批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能够承担国家大中型课题的科技创新团队,构建一支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或学术带人为核心的科研和学科队伍。 学校拥有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2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示范实验室(中心)9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示范实验室(中心)9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22项,省级精品课程11项;省级校地合作基地1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教学团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9个。依托各类科研平台,建设了20余支结构比较合理、特色比较明显的科研团队,依托团队开展科研合作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