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
1 中生代中晚期道虎沟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中的昆虫化石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5 2 贵州早期后生生物新发现与系统研究 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5 3 埃迪卡拉纪“蓝田生物群”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3 4 中国中生代植物多样性演变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0 5 中国的乐平统及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9 6 4亿多年前华南海洋生物的宏演化及其意义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9 7 寒武系和奥陶系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及年代地层划分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8 8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研究 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 9 寒武系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及全球年代地层系统 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 14 震旦纪-寒武纪和新生代古海洋Nd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9 15 奥陶系达瑞威尔阶界线层型及中国奥陶系对比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8 16 澄江生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 南京市科技成果奖-98南京十大科技成果奖 1998 17 澄江生物群和寒武纪大爆发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特等奖 1997
海鳃,也叫“海笔”,是刺胞动物门珊瑚纲的一目,呈鹅毛形,长十厘米至两米不等,红紫色或浅红色,能发磷光。栖息在海底,主要栖息在中潮区以下的软泥底质,少数在泥沙或纯沙底,栖息时一头扎入泥沙,一头露出,利用过滤水中的营养物质为生,带有触手的水螅体可以捕捉水中的生物为食。海鳃为单体状肉质群体珊瑚,由一个柱状的初级轴螅体和其表面的羽状的众多次级个体组成,初级轴螅体的下端形成固着在泥沙中的柄
HACH水质参数分析仪是款新型多参数、宽量程的水质分析仪器,可用于地表水、地下水、水源水、饮用水、污水排放口、海洋等不同水体的水质在线及便携监测。监测参数包括溶解氧、pH、ORP(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盐度、总溶解固体、电阻)、温度、深度、浊度、叶绿素 a、蓝绿藻、若丹明WT、铵/氨离子、硝酸根离子、氯离子、环境光、总溶解气体共十五种参数。 HACH水质参数分析仪提供的叶绿素a和蓝绿藻的监测采用体内荧光法,比传统的萃取法测叶绿素以及人工计数法测蓝绿藻都有很突出的优点,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工,并可用于在线监测
隶属多瑙艾辛根市区管理协会的环境工作室 (Umweltbüro)主要负责三个地区,多瑙艾辛根(Donaueschingen),煦芬根(Hüfingen)与布洛依林根(Bräunlingen),以及城市巴德翰 (Bad Dürrheim)与环境相关的工作。环境工作室的任务有评估土地开发、住房、公用建筑的建设计划,购买措施 (大至街灯、土地,小至办公设备的采买),以及提倡宣导节省能源,使用再生能源的工作。我们关注与自然有关的新规划 (如池塘、公园或草坪的建置),并维护生物群的生活区,进一步改善河川水道再度贴近原貌的布置规划
(3)物理化学法。用此法处理废水有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气浮分离、汽提、吹脱、吸附、萃取等方法。物理化学法主要用于分离废水中的溶解物质,回收有用的物质成分,使废水得到深度处理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3年1月5日) 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请协助补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与美国学者合作,在中国湖北三峡地区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了4种形似树叶的远古生物。这些“树叶”实际上是形态奇特的早期动物,它们生活在远古海洋底部。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古生物学国际专业期刊《古生物学杂志》上
地球生物大灭绝后陆地需“休养”多久?1千万年! 新华社南京4月3日电(记者王珏玢)地球生命遭受“灭顶之灾”后,陆地需要“休养”多久?1000万年!中、英古生物学者历时10年,就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展开研究,最终发现:大灭绝后1000万年,湖泊、森林等陆地生态系统才明显恢复。 在已知地球历史上,曾出现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在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中美科学家在湖北三峡地区发现5.5亿年前海底“树叶” 新华社南京9月8日消息,记者当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与美国学者合作,在我国湖北三峡地区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4种形似树叶的远古生物。与真正长在树枝上的叶子不同,这些“树叶”实际上是形态奇特的早期动物,它们生活在远古海洋底部。 参与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员庞科介绍,此次新发现的这4种古生物,生活在约5.5亿年前的海底,现在已经完全灭绝
新京报讯(记者 张璐)对称、分节、运动……这些特征对大多数现代动物来说,已经成为它们的“标配”。然而,迄今为止发现的化石标本显示,在5.5亿年前,这些特征才第一次同时“装配”在动物身体上。 一条奇特的虫子长眠在行进途中,它两侧对称的分节形态和最后行迹同时留在了埃迪卡拉纪的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