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岛
转型和升级,每个城市都在面临的新时代选择,深圳已经脱颖而出。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深圳也并没有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宜居城市建设,无论是在环境执法、新能源汽车推广还是洋垃圾围追堵截、建筑垃圾问题解决等层面,均凸显出了一个特大城市的格局。 2018,深圳特区建立38周年,作为一个全球知名的特大城市,经济领跑当然远远不够
城市气候学指出,大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城市空气相对湿度较低,但城市湿烟雾污染颗粒是一种很好的水蒸气凝结核,含有大量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与水蒸气结合形成酸雾,对建筑有很大的腐蚀作用。而且大雾严重影响能见度,对我们的日常出行有很重要的影响,就可以使用能见度检测仪设备对能见度进行精准的监测。 天合能见度检测仪设备作用就是在多种场景下对区域内的能见度进行精准的监测,但是在安装使用时要注意,将能见度传感器安装到距离地面大约2米的地方,才可以避免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监测数据错误
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损害是十分严峻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发生急性损害,使植物叶外表发生伤斑,或许直接使叶枯萎掉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发生缓慢损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许外表上看不见什么损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值下降,质量变坏。 工业废气除臭剂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气候和气候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作为21世纪最具有潜力的能源之一,核电的开发与应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但是相对的,伴随着核电工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质疑,有声音认为即便核能发电本身不产生二氧化碳,但是在核电的其他工作过程中如核电站的工程建设、运维及拆解过程中依然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且核能发电的热岛效应严重,大量具有高能量的热水被排放到海水中,致使海水温度上升,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就此,咱们系统性的解答一下
据调查我国建筑运行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采暖空调的能耗已占建筑总能耗的55%抓好建筑节能特别是抓好采暖空调的节能已成当前必要之举发展地源热泵已成为建筑工程中采暖空调节能的重要方向。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热能由低温位向高温位转移以解决采暖和制冷问题。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成熟地源热泵技术在采暖空调中的应用发展迅速
本文摘要:1.高能耗:超高层建筑的运营能耗极大,比同等面积的多层建筑消耗更好的资源、人力和财力。超高层办公建筑为维持长时间的运作,在电梯、空调、供水、暖气、管理等方面要多消耗大量的能源。这解释,随着建筑体型的不断扩大,建筑高度的减少,构建同水平的室内环境品质,超高层建筑必须消耗更好的能源;2.室内劣:为确保安全性,超高层修建窗户多数使用密封型,自然通风完全不有可能,不能通过机械通风换气方式,室内空气品质往往减少
将建设包括辉山明渠、满堂河水系综合治理,东部污水处理厂等建设项目将对前山、高官台、新都心等公园采用建设透水式广场、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建设形式,扩大雨水收集范围将规划建设东陵路十巷、高官台东街等道路和排水附属设施将对具备条件的老旧小区实施改造,规划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7月25日,记者从沈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业技术培训会上获悉,今年沈阳将选取沈河东部新城及周边地区(东至三环路、南至浑河南滩地、西至新东四街、北至沈吉铁路线,规划总面积29.4平方公里)作为海绵城市示范区。“我们力争到2018年,实现建成海绵城市示范区,区域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示范区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示范区目标要求
12月27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城镇居住区景观绿化与热岛效应改善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顺利通过国家建设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该课题由上海植物园牵头,上海植物园、重庆大学、清华大学、海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城市建设研究院共同承担,主要通过绿化缓解城镇居住区热岛效应。从“城镇热岛分布格局及监测评估”、“城镇居住区热环境与绿化布局的关系研究”与“城镇居住区绿化组成、配置及其对室外微环境改善作用的研究”三方面深入探究居住区绿化结构、布局对热环境的改善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植物资源筛选和信息库,并融合居住区室外热环境和风环境测试与模拟研究,利用建筑体绿化及生态铺装材料技术,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促进低碳化城市发展
成都将大力推进“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工程。到2019年工程全面完成时,将实现水道、岸线、通道、绿化“四通”,“六河贯都、百水润城”的水灵成都将重现。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日前正式印发,其中提出20条实施意见,致力于将成都打造为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草成茵、绿色出行、宜业宜居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重庆透水砖起源于荷兰,为了使地面不再下沉,荷兰人制造了一种长100毫米宽200毫米50或60毫米高的小型路面砖铺设在街道路面上,并使砖于砖之间预留了2毫米的缝隙。这就是荷兰砖,也是重庆透水砖的原型。 传统的城市开发斩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路线,因此城市内涝的现象频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