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AWI)与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KIIDD)于2017年4月10日同日落户我校,是篮球比分 组建的首批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研究院由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Prof. Arieh WARSHEL)领衔牵头,将成为大学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重要里程碑。 阿里耶·瓦谢尔教授(Prof. Arieh WARSHEL)1969年在获以色列威兹曼科学院博士学位,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荣誉会士、美国南加大化学和生物化学杰出教授和Dana and David Dornsife讲席教授,201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手段,然而实验却受制于各种苛刻的实验条件从而难以全面的理解所研究体系的性质,比如分子的电子结构、结构与各种谱图的关系、过渡态结构及反应能垒、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等等。运用理论计算与模拟手段(量子化学,分子动力学等方法)可以全面理解和预测所研究体系的各种性质。瑞典皇家科学院在1998年诺贝尔奖公告中称:“...量子化学已经发展成为广大化学家所使用的工具,将化学带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作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
俄勒冈州立大学录取的学生都是什么样的背景? 俄勒冈州立大学成立于1868年,是美国俄勒冈州的一所允许男女同校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也是太平洋十校联盟中的一员。世界上唯一的一名同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的科学家,被誉为“生物化学之父”的鲍林是该校校友。俄勒冈州立大学录取的学生都是什么样的背景? 注:太平洋十校联盟,一般缩写为Pac-10,共10所学校,位于太平洋沿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监督委员会”)在对基金项目进行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徐中民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批准号91125019)申请书中,多名参与人员的身份信息与他们发表论文中标示的身份信息不符。 崔大使:感谢财长先生所给予的访谈机会。今年初,两篇刊发于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的论文引发舆论关注——作者在论述生态经济学的过程中,列举了导师程国栋夫妇的事例,进而阐述“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并且论文标注属获资两百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诺贝尔奖金质奖章(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金质奖章,左为正面,右为反面) 诺贝尔奖(汉语拼音:Nuobei'erjiang;英语:Nobel Prize),根据瑞典化学家A.B.诺贝尔遗嘱设立并以其姓命名的系列奖项。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国际性和永久性系列奖项,为国际最高荣誉奖项。 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在巴黎立下遗嘱,将其大部分遗产(约920万美元)成立奖励基金会,以其每年利息(约20万美元)作为年度奖金,以奖励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事业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诺贝尔化学奖在今日 (10/9) 瑞典时间 11 :45 公布,表彰形塑人人带着随身电子装置的时代,充电世界成为可能的锂离子电池技术,总共由三位学者 John B. Goodenough、M. Staley Whittingham、吉野彰获得今年 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并且平分奖金。其中 Goodenough 教授是史上最老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已经高龄 97 岁。 锂离子电池的可能来自 1970 年代石油危机,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教授 M. Staley Whittingham 开始研究超导体,想要找出能够造就免除石油依赖的新技术,最后发现有极佳丰富的金属材质能够胜任,从而用二硫化钛当阴极,在分子层次当中,给予锂离子镶嵌的空间,造就 2 伏特的电压
亨利·陶布(德语:Henry Taube,1915年11月30日-2005年11月16日),化学家。他的研究兴趣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对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转移机理的研究更使得他获1983年诺贝尔化学奖。 一名科学家必须有好奇心、有动力,执著
电动汽车电池的充电时间及续航力一直是开发重点,科研团队正在研发可快速充电的电池,新的电池技术将来可能可以在短短的10分钟就为电动汽车提供200哩(约322公里)所需的电量。 可重复充电锂离子电池的发明是个重大里程碑,它们能够在电池中一次又一次地存储大量电力,三位研发的科学家更因此而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但是,锂离子电池也让汽车驾驶者多了一层担忧 : 车子在行驶途中可能耗尽电力,并面临长时间的充电等待
2017年5月9日,浙江大学学术大师大讲堂暨西湖学术论坛第164次会议——“畅想2030·中英超分子化学与材料”前沿研讨会论坛在玉泉校区举行。论坛报告内容以超分子化学与材料为核心,涵盖高新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材料化学和催化化学等重点发展的研究领域,旨在促进中英两国化学研究领域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探讨青年人才培养及成长策略。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Fraser Stoddart勋爵,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化学系系主任Philip A. Gale,英国著名糖化学家、布里斯托大学教授Anthony P. Davis,英国华威大学教授Rachel K. O'Reilly,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教授Stephen Goldup,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梅祥,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黎占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教授陈传峰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出席研讨会
当地时间3月29日,美国化学会纤维素和可再生资源材料分会主席宣布,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俐娜教授获得2011年安塞姆·佩恩奖(Anselme Payen Award)。由此,她成为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 美国化学会奖代表国际化学界的水平,其中安塞姆·佩恩奖是国际上纤维素与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奖。评奖委员会主席在给张俐娜的祝贺信中说,今年是“居里年”(纪念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张俐娜作为在纤维素和可再生资源材料基础研究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女科学家,此次获得安塞姆·佩恩奖具有双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