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
清明节将近,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弘扬时代新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文明祭扫,3月23日—4月7日,池州市广泛开展“文明祭祀 绿色清明”主题文明实践活动。 开展“文明祭祀 绿色清明”主题宣传。向广大市民发出“文明祭祀 绿色清明”倡议书,倡导文明祭祀
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扎实开展,教育引导全院职工铭记党史历程、铸牢信仰之基,4月19日,器检院组织80余名员工前往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开展“学史增信守初心 崇德力行开新局”主题参观见学活动。 在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同志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中共满洲省委历史陈列馆、***旧居、***与东北专题陈列厅等处,认真倾听讲解员详细介绍,观看陈列文物,在一段段故事、一幅幅画面中抚今追昔,深切缅怀革命英烈。 在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宣誓广场,党员同志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表达党员人的初心使命,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瞿莉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1日 点击数: 砚山县委党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创新培训方式,充分利用广西百色起义纪念馆、粤东会馆、富宁红都的革命历史资源,把课堂搬到革命旧址,以现场教学的方式在砚山县第十一期少数民族干部及人才培训班和2016年公务员能力提升班的培训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增强学员的党性修养。 两个班的学员通过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的序厅、“起义厅”、“英烈厅”、“功臣厅”、“小平厅”等,深刻了解了百色起义的过程及百色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同志的思想和丰功伟绩。在粤东会馆,讲解员详细的向学员们介绍了粤东会馆的由来,是***同志成功发动百色起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司令部和政治部,司令部所在地
本文摘要:10月15日,管城区教体局负责人率领系统120余名党员干部到登封市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愿景主题教育实践中活动。 据介绍,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在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前,全体党员举办肃穆的升国旗仪式
9月14日,中共水发工程咨询(山东)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组织公司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于新世纪电影城黄金99店观看了《八佰》这部爱国主义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是,在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的“八百壮士”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也弘扬了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短短一句话,展现出无数英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坚不可摧的抗战精神,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清明节即将来临,为营造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良好祭扫氛围,我校决定开展“文明清明传承精神弘扬家风”主题活动,现将有关要求安排如下: 一、文明绿色清明。倡导通过家庭分散追思、家庭悼念、微信经典诵读、网络祭祀等形式祭祀,不在社区、道路等公共场所焚烧纸钱、摆放祭品、燃放鞭炮,不搞封建迷信祭祀活动,不妨碍和影响他人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公共秩序。 二、传承先烈精神
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 近日,我院将党史学习教育向学生中延伸,把红色教育搬进课堂,在学生中开展了“四集中”学党史活动。一是利用晚自习时间,集中组织观看经典党史教育片《建党伟业》、《上甘岭》等;二是利用早读时间,集中组织收听《中国***百年瞬间》;三是利用思政课,集中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经典诵读活动,宣讲先贤烈士的感人故事;四是召开主题班会,集中组织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
“韦拔群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壮家英烈感来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这是暑假期间,在百色市田阳区新华书店开展的《红色传奇》系列活动之“走进黄埔军校夏令营”主题活动,来自黄埔军校夏令营的近30名孩子身着军装,用铿锵有力的声音、饱满的情绪表达参加此次活动的感想。 暑期不停歇,活动更杰出
【概要描述】在校团委的组织下,3月29日-4月8日,我校开展了网上祭英烈的活动。 为在广大师生中弘扬革命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不忘革命先烈,珍惜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树立远大的理想,磨练顽强的意志,练就过硬的本领,成人成才,报效祖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在校团委的组织下,3月29日-4月8日,我校开展了网上祭英烈的活动
本文摘要:台湾各界7日以论坛、特展、拜祭等多种方式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唤醒两岸联合的历史记忆,期待两岸联手共创民族兴起。 台湾各界7日以论坛、特展、拜祭等多种方式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唤醒两岸联合的历史记忆,期待两岸联手共创民族兴起。来自海峡两岸和美、特、英、法、德、日等地学者专家参会,联合总结和省思抗战的历史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