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
石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地球上现在还剩下多少石油? 石油是由古生物遗骸在地下受到高温和高压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液体矿物质,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现在,关于地球上剩余石油量的估算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石油的储量已经不足以满足未来几十年的需求。专家估计,目前世界上可抽取的石油量约为1.6万亿桶,而世界每年的石油消费量约为31亿桶
专业简介: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高度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球化学高素质应用研究型高级专业人才。掌握地球化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较为系统的地球科学专业知识;掌握有关测试手段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专业相关方向的基本野外和室内实验分析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良好的科学素养。毕业后能在与地球化学、地质学相关的资源、环境、海洋、材料等方面从事生产、测试、科研、管理等工作
5月17日至23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将举办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 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今年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主办的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包括知识竞赛、现场主题宣传、专题展览、科普活动等内容
河北邯郸发现早古生代奥陶纪“角石古生物化石” 新华社石家庄8月4日电(记者白明山)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日前发现了“角石古生物化石”,这是距今4.38至5.1亿年奥陶纪的角石古生物化石,对研究古地理有重要意义。 这一化石嵌在丛台区龙湖公园的一块石灰岩内,残片长约6厘米、宽约3厘米,灰褐色,体管、横纹等结构较为清晰。 据邯郸市丛台区宣传部副部长丁瑞介绍,“角石古生物化石”是游客无意中发现的,起初认为是“鱼化石”,后经河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科学鉴定得以正名
古生物学家 1965年1月19日出生于江苏扬州。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99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学位
新华社南京7月14日电(记者王珏玢)恐龙这一曾经的“地球霸主”早已为人熟知,但它们是如何崛起的?中美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奥秘可能藏在“衣服”里。与人们印象中光秃秃的外表不同,恐龙可能天生就有羽毛。这些羽毛好比羽绒服,帮助恐龙挺过2亿年前导致众多物种灭绝的全球大寒潮,并迅速“上位”成为侏罗纪时期的霸主
本文摘要:10月16―18日,长江三角洲地区植物学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江苏省植物学会、上海市植物学会、浙江省植物学会牵头主办,南京林业大学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植物环境与多样性专业委员会主办,主题为“植物资源与环境、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30余家单位的13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了这次盛会
《古生物学报》网站已全新改版上线。新网站进行了全新页面设计:增加图片滚动显示的新闻模块、标题栏增加英文注释,所有文章均已注册知网DOI编码(目前已解析到19年1期),更多功能还在不断完善中。 文中列出了《古生物学报》新官网首页截图和4种进入官网的方法,请大家注意识别
众所周知,很多文物非常的珍贵,所以不可能经常的搬动,3D打印技术,则可以复制这些文物,比如陶瓷器、青铜器等,用户可以知道其准确的3D形状,这对于提高文物的鉴赏水平是有帮助的。因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只会有一些特定的器形。在古生物学领域,可以通过3D扫描和3D打印来复制整个古生物的骨架和造型,让研究更立体
您知道吗?我们正处在挖掘恐龙化石的狂热年代,平均每星期会发现一种新种恐龙,这意味着每年大约会发现50种新种恐龙。国家同步辐射研究中心邀请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忠和所长以及徐星研究员,于6月25日来台进行学术交流,并与国家同步辐射研究中心李耀昌、王俊杰研究员,共同带来四场精采的科普演讲。 徐星以故事手法呈现“恐龙怎么演变成鸟类飞向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