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家
开角龙 chasmosaurus,又名加斯莫龙、隙龙、裂头龙或裂角龙,是角龙科恐龙的一属,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头盾的大型洞孔。 它们最初被称为原牛角龙(Protorosaurus),但之前已由其他动物拥有这个学名。在角龙科中,开角龙是属于中等体型的恐龙,身长约有5-6米长,体重约3.6吨重
此条目需要更新。 (2019年7月31日) 请更新本文以反映近况和新增内容。完成修改时,请移除本模板
时为1982年,一支隶属挪威的三人南极科考队在冰原中行进,意外发现一艘一百万年前的奇怪船只,并且在附近找到了冻于严冰之中的神秘生物。才貌双全的美国古生物学家凯特·洛伊德(玛丽·伊丽莎白·文斯蒂德 Mary Elizabeth Winstead 饰)在桑德尔·哈沃森博士(Ulrich Thomsen 饰)的邀请下,随同一众科研工作者前往南极。经过认真研究,他们发现这是地球上从未有过的生物
科学家不是每天都能挖出恐龙的颚骨,也不是每天都能挖出昆虫的化石。因此,当古生物学家2010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恐龙公园发现了7500万年前的鸭嘴龙颚骨时,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 这块颚骨的顶部是一颗7厘米宽的琥珀,里面含有树木和蚜虫的痕迹
化石网报道(野导游/编译)近日,美国国家地理评选出2007年度恐龙和化石领域的10大发现。 1亿年以前,这个长相奇特的恐龙,用它真空吸尘器形状的大嘴,“割”遍了地面植被。第一块骨头在5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被一个法国古生物学家发现,命名为Nigersaurus taqueti
长久以来,暴龙一直被视为凶猛的掠食性动物,它残暴的既定形象早已深植在人们的心里。然而暴龙真是凶残的杀戮机器吗?古生物学家霍纳教授,在长期的探勘与研究后,提出了暴龙也许是食腐性动物的观点,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暴龙世界。 究竟霍纳教授从何处得到灵感?蒙大拿州的地狱溪所挖掘到的暴龙骨架解答了问题
本周日,一年一度的重庆市科技活动周即将正式启幕!8月17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作为今年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科学之夜”系列活动也即将从20日开启。届时,重庆科技馆、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场馆将在特定日期面向公众开放至夜间,并有一系列精彩的科普活动邀市民参与。 据介绍,重庆科技馆举办的“科技馆奇妙夜”活动时间为8月20日19:00?21:30
据中国新闻网记者报道,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过程中,在西藏北羌塘地块兽形湖附近发现典型的丘状生物点礁。经研究,该点礁时代为中泥盆世吉维特期,距今约3.9亿年。 2023年3月6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相关研究成果在知名学术期刊《远古世界》(Palaeoworld)正式发表
古生物学家在阿根廷挖掘出了与“波音737”大小相似的巨型草食性恐龙遗骸化石。 《英国皇家学会学报》文章对此进行了介绍:这一爬行动物的尺寸高6米,35米长,体重为61吨,这使得它成为地球历史上最大的陆生动物之一。 阿根廷特雷利乌古生物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迪耶戈·波尔表示,“我不认为这些恐龙对当时的其他生物造成了什么危害
开角龙 chasmosaurus,又名加斯莫龙、隙龙、裂头龙或裂角龙,是角龙科恐龙的一属,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头盾的大型洞孔。 它们最初被称为原牛角龙(Protorosaurus),但之前已由其他动物拥有这个学名。在角龙科中,开角龙是属于中等体型的恐龙,身长约有5-6米长,体重约3.6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