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11月20日上午,应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贺超英研究员在生物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植物EJC核心基因的功能与进化的研究”的报告。学院部分教师及百余名研究生聆听了本次报告。报告会由学院院长余国营主持
近日,中国激光杂志社公布了“2019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名单,量子秘钥分发、光子芯片、智能激光器、全色激光显示等20项重大光学成果获此殊荣(基础研究类与应用研究类各10项)。其中,澳门金莎娱乐网站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杜路平、袁小聪教授的研究成果“近场光学旋涡中的光学斯格明子结构”入选十大基础研究类成果。据悉,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由光的自旋-轨道耦合产生的“光学斯格明子”结构,为微纳尺度的光场调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2020年6月19日下午应医学技术学院眼视光专业的邀请,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党委副书记、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副院长魏瑞华教授为师生们在线上开展了题为“现代大学生面临的视觉问题——从近视治疗动观眼视光研究进展”精彩的专题讲座。会议由眼视光实验室刘文兰老师主持。医学技术学院王莉副院长,眼视光学专业的师生及部分其他专业老师参加了讲座
微电子所刘明院士科研团队在会上展示了高性能选通管的最新研究进展。 交叉阵列中的漏电流问题是电阻型存储器(如RRAM、MRAM、PCM)高密度集成的主要障碍,研制具有高疲劳特性、高均一性的通用选通管对于实现上述存储器的高密度三维交叉阵列集成具有重要意义。刘明院士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NbOx的高性能选通器件,通过对氧元素分布的调节与隧穿层的引入,实现了高开态电流密度(4.8MA/cm2)、高操作速度(10ns)、高疲劳特性(>1012)
呼吁大家自觉遵守政府的防疫措施,加强自我防范~ 新冠病毒全球大爆发,新加坡疫情愈演愈烈,其中输入型病例占了最近新增确认病例的一大半。 对此,很多网友感到奇怪按说新加坡的边境防疫检查做的也是相当严格,可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漏网之鱼”呢?原因究竟在哪里? 新加坡卫生部给出答案:九成患者在入边境检查站时没有出现任何症状! 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新加坡卫生部: 10起确诊病例中9人入境检疫正常 新加坡卫生部在昨天(3月23日)表示,在上周连续三天(3月18日—3月20日)观察到的10起输入性病例中,有9起在通过边境检查站时没有出现发烧等症状。这些患者都是后来到家后去医院或者在家附近的家庭诊所看病时才被确诊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52期双清论坛在天津召开。本次论坛由医学科学部和政策局共同主办,主题为“干细胞与疾病”。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为论坛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干细胞医学中心教授程涛担任论坛副主席
8 月 31 日,在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15)会议现场,丁香园有幸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葛院士就近年来,药物支架在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接受了丁香园的提问。 传统金属支架需终身留在患者体内,支架可能会刺激血管,使其产生炎症反应,甚至产生诸如支架内血栓等危及生命的后果。药物支架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张峰,教授,大学学历,理学硕士学位山师大硕士生导师无党派人士,章丘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 张峰教授从教30多年来,先后承担了《生物化学》、《基础生物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生物学教学论》、《生命科学导论》、《生物化学实验》和《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等本专科班的教学任务,超工作量完成每年教学任务。在学校课堂教学比赛和师德建设月活动中获奖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主讲的《生物化学》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和网络共享课程
报告摘要: 随着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当前的智能感知机制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的有源感知向智能的无源感知的蜕变。面向当前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对“人-机-物”融合的需求,报告人将分别从多模态有源感知和基于RFID的无源感知机制出发,汇报近年来在“拓展感知范畴”和“探索感知极限”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展示相应的系统研究成果。 报告人简介: 谢磊,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南京大学首届“仲英青年学者”
12月25日上午,应化学化工学院邀请,日本东北大学环境科学学院刘予宇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学术报告会在化学北楼N203会议室举行,化学化工学院领导、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张贵生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