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氢
近日,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在包头市组织召开了“稀土储氢材料及应用技术创新平台-固态储氢系统开发及中试生产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会议以线上网络视频和线下会议两种方式同步进行,包头稀土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闫慧忠、包头市金蒙汇磁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喜平、百琪达智能科技(宁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晗权、包头稀土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娄树普、包头稀土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宝犬及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总经理刘威、副总经理邓沅等其他公司主要领导共同参会。 会上,项目负责人首先介绍了项目实施方案,对前期技术工作成果、现有设备及研发团队做了具体介绍,并对项目建设规模、进度安排、投资额及预期效益做了分析。通过提出质疑、解答、征询意见、给出建议等环节,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针对固态储氢材料及应用的重大需求及关键技术问题,围绕储氢合金高效吸/放氢特性、固态储氢系统热质管控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设计制造氢气回收、存储、再利用自动化装置,通过运行、评价满足应用需求,逐步建立固态储氢材料及应用装置在不同应用工况下的标准体系
北京派瑞华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根据客户要求,设计开发车载供氢系统。在即有的空间内满足其各项使用条件,保证其安全性能,对系统进行优化结构、减轻重量、加强强度等,并通过各项分析进一步的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在完成安装后,对系统及整车通过各项试验进行测试验证,满足客户及各项标准规定,得到客户的一致认可
北京派瑞华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转化利用,制氢加氢一体化装备、氢能基础设施装备、燃料电池制储氢备用电源系统、车载储氢系统、涉氢高压管阀件等领域开发制造,及氢能工程项目的技术咨询服务。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在天津、邯郸建有组装制造基地,在成都、佛山设有售后维保中心。制氢加氢装备在邯郸有50~100套年生产能力,车载储供氢系统天津分部具有5000套年生产能力
2017年8月28日,我公司应邀参加第九届中国·包头产业论坛。本届论坛以“稀土新材料产业与科技创新”为主题,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工程院、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和中国稀土学会共同主办,包头市人民政府、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包头稀土高新区管委会共同承办。 应组委会的邀请,我公司张沛龙总经理参加本次论坛并在论坛上做了“稀土储氢材料种类及应用情况”的专题报告,就稀土储氢材料概况、应用、发展前景及稀土储氢合金产业对稀土行业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10月23日,三环集团有限公司携手武汉氢阳能源有限公司和英国Intelligent Energy公司(简称“IE”)在武汉共同签署了《谅解合作备忘录》,三方将合作探索基于“常温常压液态有机储氢技术”的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运用。英国驻武汉总领馆官员及各方嘉宾现场出席见证仪式盛况。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能源,具有零碳、高效、易转化和可储能的显著优势,在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有丰富的应用前景
“ 成为逢甲绿能一分子 寻找不一样的自己 ” 本硕士学位学程在既有基础上以绿色能源(尤其是氢能源)发展工程为主要领域,除了校内现有的相关系所研究人力及资源,并结合中部地区相关系所,积极的为绿色能源科技发展及人才培育做出贡献,本校推动此硕士学位学程时,以前瞻性产氢技术、新型奈米复合储氢材料、绿色能源应用之创新性与绿色能源教育与绿色能源经济研究教学为主,为台湾未来绿色能源产业培育专业人才。 期望同学在硕士生涯中,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善加利用学校资源,培养积极正确的求学态度,展开精彩的硕士生活。 电话 +886-4-24517250转3035/3492
为什么要把氢“储藏”在金属里? 氢是一种高效、无污染、蕴含量几乎无限的能源。科学家预言,氢燃料将在21世纪全面替代化石燃料,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能源物质。储存一般气体常用加压液化方法,但氢气是密度最小、沸点最低的物质,液化特别困难
8月16日,福建省泉州市“晋江经验”20周年招商签约大会在晋江举行。此次线上和线下共集中签约40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4160亿元。其中,石化项目投资总额为460亿元
“ 成为逢甲绿能一分子 寻找不一样的自己 ” 本硕士学位学程在既有基础上以绿色能源(尤其是氢能源)发展工程为主要领域,除了校内现有的相关系所研究人力及资源,并结合中部地区相关系所,积极的为绿色能源科技发展及人才培育做出贡献,本校推动此硕士学位学程时,以前瞻性产氢技术、新型奈米复合储氢材料、绿色能源应用之创新性与绿色能源教育与绿色能源经济研究教学为主,为台湾未来绿色能源产业培育专业人才。 期望同学在硕士生涯中,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善加利用学校资源,培养积极正确的求学态度,展开精彩的硕士生活。 电话 +886-4-24517250转3035/3492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陈凌 尚紫荆)近日,首届“中非工业创新与技术转移合作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湖北工业大学举办。论坛围绕中非合作主题,集中探讨了非洲工业化进程及中非工业创新合作等议题,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开启了中非工业合作新模式。 论坛上,湖北省科技厅与湖北工业大学联合发布了120项对非合作及技术转移意向项目,涵盖智能制造与自动化产业、生物制造及食品产业、新材料产业、智能电网与新能源产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环保与绿色建筑产业、艺术与工业设计产业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