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
在全球化与资本时代背景下,延续传统中国画的精神文脉与深层文化基因,并在此脉络中对中国画笔墨语言和造型样式提炼、整合,不断强化个人心性表达与情怀书写,既续接传统神韵精髓又观照时代审美呼唤,并以其强烈的文化本土意识再造灯火阑珊的东方语境。陕西画家董扬的写意花鸟作品,堪称当代以书入画的标本,以其老辣、古拙、清逸、峭拔的书法用笔和浓郁的金石气息,见出其对汉唐古文化的浸淫和诗书画印多方面的传统修养,其作品一经现身便以其纯正的中国画底蕴而为收藏界所瞩目与推崇。董扬先生很早便以篆刻和书法名世,作为林散之书法篆刻奖获得者和西泠印社成员,他认同古人关于“书画同源”的理论并潜心做足了画里画外的功夫,其花鸟画被认为“呈现了更为纯粹的中国意蕴”,和一种在当下所罕有的超然与淡泊
台北市中正区重庆南路二段15号7楼(中华文化总会大楼) 面剧魅影-陈朝宝面具系列作品于2011年2月18-26日于宇珍国际艺术有限公司展出,开幕茶会为2月18日下午2:00时,此次共展出52张精彩画作。陈朝宝老师于1981年获得中国画廊协会金爵奖,曾旅居法国十余年,在台湾、香港、北京、美国、法国、欧洲、德国等地举办多次个展、联展;1986年个展于法国GRAVELINES博物馆、1994年参与第三届法国CHAMALIERES世界版画展、1997年个展于中国北京历史博物馆、2006年参与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2007年个展于北京中国美术馆、2008年参与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及个展于宇珍国际艺术公司、2009年参与“台湾–南非艺术”交流展及2010年参与“两岸画家大运河采风联展”于南京江苏省美术馆,精彩画作获得热烈赞赏及好评。 陈朝宝的作品,是他最美丽的灵感与最赤裸的创意,透过中国水墨的线条表现,足以和西方画家的作品一较长短,并摆脱传统文人画的包袱,摸索水墨的新媒材、新题材、新观念
河北新闻网3月22日讯(王建)今天上午,由河北美术馆指导支持,台湾双清文献研究学会、台湾高雄磐石文化艺术基金会、台湾中华教育文化经贸促进总会主办,河北旭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石家庄不言堂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承办的“道隐无名——石景辉水墨画展”在河北美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展出石景辉先生创作的80余幅水墨画作品。石景辉先生1947年生于台湾,1970年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师承张大千得意弟子孙云生,其毕业展作品被学校永久收藏
大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当时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各地画家云集沪上,逐渐形成“海上画派”。当时寓居上海的名画家有虚谷、任熊、任薰、任颐(伯年)、吴昌硕等人,他们大都平民出身,以卖画为业,创作题材丰富,画面清新通俗,深受平民阶层的欢迎。与以北京为中心的正统宫廷画派形成鲜明的对比
近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该系列由国内资深英文媒体人张慈赟先生所著,共分《中国神话故事与三十六计》《中国历史著述》《中国成语故事》《中国历代著名绘画作品鉴赏》《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古建筑及其故事》六册。作为国内首套用英文系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读本,该系列精选浩瀚中国文化题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基本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近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该系列由国内资深英文媒体人张慈赟先生所著,共分《中国神话故事与三十六计》《中国历史著述》《中国成语故事》《中国历代著名绘画作品鉴赏》《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古建筑及其故事》六册。作为国内首套用英文系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读本,该系列精选浩瀚中国文化题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基本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许多知名人士都面对去留的抉择。何香凝曾代表新中国邀请张大千给***绘画并请他留下,张大千提笔绘下《墨荷图》但最终还是没有留下。1949年12月6日,张大千离别了故乡,原以为只是去台湾、印度开会展,去去就回来,却不料这一别,张大千竟再也没能回来
江涛,字古心,生于1956年,中国重庆市人,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创评委员会副主任,重庆文史书画研究会理事。其文墨家传,历经三代。 祖父江鹤笙曾任四川成都蓉社书画研究会主任,与前清五老七贤及抗日时期汇集天府之国中南北两派著名书画家交契颇深,于书画有甚深造诣
徐悲鸿是油画“民族化”的重要推动者,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主张熔国画的笔墨韵味和西画技法于一炉,倡导对造型结构和光线色彩有着精准的把握,并且强调作品精神内涵。他以绘画技术和“改良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观点在近现代美术画坛中独树一帜,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徐悲鸿最擅长画马
(1896-1994年)名槃,字季芳,号海粟,祖籍安徽凤阳,生于江苏常州。擅长油画、中国画美术教育。 自幼酷爱书画,1912年11月与乌始光、张聿光在上海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任校长,并取苏轼“渺沧海一粟”词意,改名“海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