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2月19日,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举办“2018年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新春座谈会”,畅叙乡情乡谊,共商发展大计。三清山风景区党委书记诸立,三清山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华出席会议
崔涛,男1980年生,河南省夏邑县人,现居郑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梨梁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名言书法大典》特聘书法家,夏邑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作品荣获首届中国书画小品展金奖,首届中国当代书法名家作品展最高奖,第六届“银河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2005年《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展三等奖,中原书画大赛优秀奖,首届河南电视书法大赛佳作奖,“商鼎杯”“建文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等
北京晋城企业商会由晋城籍在京创业、经商、工作等人员自愿联合发起成立,不仅为在京晋城企业家服务,更联合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多方老乡宝贵资源通过经验交流、资源对接、共享友情来帮助老乡实现需求、项目与资源的对接实现会员之间的快速拓展,并积极参与倡导社会公益事业。 2014年4月27日,北京晋城企业商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来自家乡晋城的领导、兄弟商会的朋友和在京工作的晋城籍人士、关心商会发展的社会人士和媒体朋友500余人出席。晋城籍企业家、索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郎光辉当选首任会长
为深入了解长治市潞洲区当地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的现状,7月17日,“青春之行”调研团来到黄牛蹄乡实地调研了辛安村和土脚村进行实践调研活动。 首先,队员们来到辛安村对原起寺进行实地调研,潞城团委王峰老师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原起寺的历史由来、建筑特点、传统文化等,为队员们的调研提供了诸多信息,随后,队员们来到乡情客艺生态园查看辛安村生态旅游的建设情况,队员们对现在生态园的现状及发展规划等问题对生态园经理进行的访谈。最后,队员们前往传统古村落土脚村了解其古建筑保护修复及红色旅游开发的进展,对潞城区抗日民主政府遗址及正在修复的土脚村传统村落进行了调研
桑梓自芬芳,凤凰归巢来。为进一步凝聚乡贤力量,推进万家发展,1月19日下午,达川区万家镇召开2023年春节返乡乡贤座谈会,由党委书记赵四方主持,党政班子成员与20余位乡贤代表齐聚一堂,共叙乡情乡谊,共谋发展良策,共话乡村振兴。 万家镇党委、政府对各位乡贤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在座谈会上详细介绍了万家镇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聚焦区三届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中优西进、南联东融”的发展路径,就万家镇产业建设、农旅融合、村集体发展等多个方面与乡贤们畅谈发展思路、共商发展举措
崔涛,男1980年生,河南省夏邑县人,现居郑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梨梁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名言书法大典》特聘书法家,夏邑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作品荣获首届中国书画小品展金奖,首届中国当代书法名家作品展最高奖,第六届“银河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2005年《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展三等奖,中原书画大赛优秀奖,首届河南电视书法大赛佳作奖,“商鼎杯”“建文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等
桂阳地处湘南三市的中心位置,与广东省紧密相邻,乘坐高铁北上长沙、南下广州都只需1个半小时,是湖南乃至中西部地区货物出境距离最短、运输成本最低的交通枢纽和“无水港”城市,在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桂阳县紧紧抓住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县机遇,大力实施“精准招商推进、开放平台提升、外贸发展转型、开放环境优化”四大行动按照“产业关联、布局集中、发展集约”原则和“专业化”思路,优化调整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芙蓉食品医药产业园、有色科技产业园“一区三园”发展格局。 筑巢引凤,打造承接洼地
本文摘要:去年5月,河北雄安新区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将板材加工产业向外移往。郧西县委县政府灵敏逃跑这一契机,的组织县商务局、环保局、农商银行等单位正式成立工作专班,先后10次回国河北左各庄,利用郧西在当地打零工和创业者较多这一优势,大打乡情牌,更有郧西籍企业家返乡创业;县内,实施希望木材产业发展八条措施,建设河垫贫困地区产业园,促使河北左各庄68家规模以上板材加工企业集体进驻,首创了郧西集群化、产业链招商先河。 2017年,郧西主要经济指标已完成情况综合排名位列全市第三
螺阳文教基金会于12月29日起将办理【“回旋乡情”蔡荣镗 绘‧画个展】,邀请二仑囝仔蔡荣镗回到西螺,在延平老街文化馆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展览。艺术家蔡荣镗少小离家,工作多年后,重拾画笔,追寻完成儿时绘画梦想,虽因类风湿关节炎致双手关节肿胀变形,仍执笔不辍,苦痛都成了画作养分。本次展出,精选蔡荣镗近年来绘画创作32幅,画作传达出对社会的关怀省思,以及对故乡的印象情怀
有个成语叫近乡情怯,指的是远离家乡多年,不通音信,一旦返回,离家乡越近,心情越不平静,惟恐家乡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多用以形容游子归乡时的复杂心情。 本来我是不会去想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但今天无意中发现了,那就来讲下。 这个成语是出自于唐代宋之问的一首古诗,诗名为《汉江》,也有叫《渡汉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