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
综合澳大利亚媒体最新报道,受持续数月的林火影响,澳大利亚113个本土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急需干预救助。 据报道,澳大利亚林火肆虐威胁到很多动物物种的生存,一个专家组受委托进行相关调查。这113个物种包括13种鸟类、19种哺乳动物、20种爬行动物、17种蛙类、5种无脊椎动物、17种淡水鱼和22种多刺小龙虾
蛋白表达(protein expression)即重组蛋白表达是指通过将目的基因重组克隆到人工载体(vector)上,再导入受体细胞或无细胞体系,在异源系统表达为蛋白的技术。 蛋白表达可以解决天然蛋白难以获得的问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首次创建异源基因的蛋白表达后,迄今已有数以万计的重组蛋白成功表达,有力推动了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物医学研究与产业的进步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以下简称本馆)自民国75年开馆以来,积极从事搜藏研究工作,迄今搜藏超过一百万件标本。在这个过程中,本馆累积无数野外采集、保存、比对、分析、分类及典藏,乃至于后续将标本转化为科学教育推广素材的宝贵经验。因此,本馆希望能将这样的经验推广到高中学校,借由完整参与自野外实地采集至标本后续处理的方式,让探索自然科学的精神能够普及到更多学校与学生
牛是一种哺乳动物,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力气大的象征。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动耕犁以整地的应用,后来人们知道牛的力气巨大,开始有各种不同的应用,从农耕、交通甚至军事都广泛运用。今古雕塑今天邀您一起认识拓荒牛雕塑
蜜獾,又叫平头哥,是鼬科蜜獾属下唯一一种动物,平均体长98厘米,背部为灰色,它的皮毛松弛而且非常粗糙,体型和獾的体型相当,其寿命可达24岁,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爬虫、蚂蚁、腐肉、野果、浆果、坚果等为食,可捕食剧毒蛇,尤喜食蜂蜜。那么,蜜獾栖息在哪些地方?它的天敌是什么? 蜜獾是鼬科蜜獾属下唯一一种动物,栖息于热带雨林和开阔草原地区,独居或成对生活,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在地洞中休息,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爬虫、蚂蚁、腐肉、野果、浆果、坚果等为食,可捕食剧毒蛇,尤喜食蜂蜜。那么,蜜獾为什么不怕蛇毒?蜜獾的天敌是什么动物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哺乳期(产后产妇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婴儿的时期)-尊龙人生就是博d88 哺乳期是指产后产妇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婴儿的时期,就是开始哺乳到停止哺乳的这段时间,一般长约10个月至1年左右。《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九条规定:对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女职工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天增加1小时哺乳时间
非洲有着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部落文化,还有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去非洲旅游正变得越来越流行。如果你也有此打算,下面是你去非洲旅游不可错过的10个国家
新化石显示恐龙并非三叠纪唯一大型动物(图) (Creative Commons) 古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恐龙是三叠纪时期(2.52亿~2.01亿年前)唯一的大型动物然而近期发现的生活在同时期的另一种大型四足食草动物的化石,颠覆了这一认知这一化石的发现是首个证明恐龙同时期还存在其它大型类哺乳动物的证据 上周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揭示,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和波兰的研究者们在波兰发现了二齿兽下目(Dicynodontia)中的一个新种类动物的化石 研究者们推测,这种动物有大象那么大,以食草为生,可重约9吨,有着喙一样的嘴部和爬行动物的肢体特征,与蜥脚类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研究者们以其化石的发现地——波兰南部一个村庄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利索维西亚·博亚尼(Lisowicia bojani) 二齿兽下目是兽孔目的一个分支在三叠纪时期(2.52亿~2.01亿年前),兽孔目(似哺乳爬行动物,是单孔亚纲中的一目)与恐龙、鳄鱼、哺乳动物、翼龙、乌龟、青蛙、蜥蜴的祖先并存 北卡罗来纳自然科学博物馆(North Carolina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s)的二齿兽下目专家Christian Kammerer说,利索维西亚·博亚尼(Lisowicia bojani)的个头“令人惊诧”“以前也发现过二叠纪和三叠纪时期其它较大的二齿兽下目动物,但没有一种有这么大的” 波兰科学院(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的Tomasz Sulej说:“利索维西亚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二齿下目纲历史的认知,而且提出了更多问题: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如此巨大” 研究者们2005年在波兰首次发现利索维西亚的化石,自那以后,在周边地区陆续又找到了1000多块骨头和碎片,其中也有利索维西亚的化石据信,
1、他那优异的成绩让大家望尘莫及。 2、您的琴技高超,我实在是望尘莫及。 3、猎豹短跑的速度是陆地上任何哺乳动物都望尘莫及的
电穿孔法是将核酸、蛋白及其它分子导入多种细胞的高效技术。通过高强度的电场作用,瞬时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吸收周围介质中的外源分子。也叫电转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