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
描述:上海徐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防雷装置检测设备 防爆对讲机 防雷检测仪器设备 ,根据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31号)要求配置,符合标准。 上海徐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防爆对讲机检测专业设备表防雷检测仪器设备套装,根据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31号)要求配置,符合标准。可满足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或校准,易于使用掌握,操作方便,适于现场使用
行情回顾:本周电力板块上涨1.87%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2.20%。各子行业中涨幅最大的是热电板块上涨4.31%;涨幅最小的是火电板块上涨0.98%。本周涨幅居前的公司是华通热力(新股)、甘肃电投、东方市场;跌幅居前的公司是银星能源、东旭蓝天(000040)、建投能源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5〕46号)的要求,经中国气象局第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第7次会议审议,决定推荐“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和雷击机理试验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自然植被生产力研究的新理论与方法─中国东北样带创建与模型发展”项目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 现将有关材料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2016年1月13日-2016年1月22日。公示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推荐项目有异议,可在公示日期内实名通过书面、电话向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反映,逾期不予受理
年中最后一个小长假,端午节马上就要来临了。根据国务院通知,2020年端午节放假时间为:6月25日至6月27日,共3天。同往年一样,今年端午节私家车走高速,同样不免费
9月10日,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东亚气候变异动力学”)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0-90天气候变异机理和预测方法研究”)在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联合举办了“卫星资料在气候监测和预测中应用”研讨会。来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部分省级气候中心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气象卫星专家和气候专家及研究生共8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联合实验室主任和项目首席科学家杨修群教授主持,南京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姜田和大气科学学院院长丁爱军向各位专家莅临会议和长期以来对我校大气科学学科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对气候预测联合实验室近年来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防灾减灾方面取得的成绩表达了充分肯定和支持
近日,国家森防指办公室组织公安部、国家林草局、中国气象局等成员单位、重点省区和相关专家,对今年“两会”期间(3月4日至12日)和春季(3月至5月)全国森林草原火险形势进行综合会商研判,现将预测结果发布如下: 预计“两会”期间,北京北部、河北北部和西部、山西东部和南部、内蒙古中部、辽宁南部和西部、山东中部和东北部、河南西部、安徽南部、浙江南部、福建西部和南部、江西南部和北部、湖北东部、湖南南部、广东大部、广西东部和西北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云南大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西藏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森林火险等级为较高危险(三级),其中,福建南部(龙岩)、江西南部(赣州)、湖南南部(郴州)、广东北部和东部(韶关、梅州、潮州、揭阳、惠州、肇庆)、广西东部(贺州、梧州、玉林)、四川西南部(凉山、攀枝花)、云南北部(迪庆、丽江、大理、怒江、保山、临沧、楚雄、昆明)的局部地区森林火险等级为高度危险(四级)。另,四川西部和南部、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的部分地区草原火险等级较高。 东北地区(内蒙古东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辽宁南部和西部、吉林东部、黑龙江北部和西部森林火险等级较高到高,辽宁南部和西部局部时段森林火险等级高到极高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权威发布的第14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和实践》在京发布。 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2022年夏季罕见的持续高温干旱警示我们,适应气候变化、提升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能力极其重要和紧迫。社会需要构建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体系;开展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适应韧性;建立高温与人体健康预警平台和开展跨部门适应行动试点
描述:上海徐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防爆对讲机 防雷检测仪器设备套装防雷装置检测设备,根据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31号)要求配置,符合标准。 上海徐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专业()资质防雷装置检测专业设备仪器,根据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31号)要求配置,符合标准。可满足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或校准,易于使用掌握,操作方便,适于现场使用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今天获悉,中国首个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以下简称碳卫星)已经成功获得了首批观测资料,这是首套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高新技术,中国从太空获得的高分辨率光谱图 碳卫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进入轨道,经过平台测试和负荷加热排污等一系列测试,1月12日成功接通载荷,并转移到在轨观测任务并获得了第一批观测资料,其中包括采集碳球卫星高光谱二氧化碳监测仪,第一套大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吸收光谱表面处理产生的。 初步结果表明,碳,卫星关键技术得到了验证,我国具有大气痕量气体检测超高频卫星技术的能力。中国科学院微卫星研究所研究员尹竹山对“中国科学报”负责人说
2007年组建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项目组”由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和复旦大学的共同参与,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资助。该项目在分析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过程模型与经验模型相结合、并配合地面调查和卫星遥感数据,对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的事实与未来趋势及其对流域内农业、水资源、森林、草地、湿地和河口城市生态系统(上海市)的影响及脆弱性等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对策和政策建议。项目研究报告已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