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
《经济分析史》(第1到3卷) 《经济分析史(第1卷)》描述经济分析这个领域中分析工作的发展和命运。从希腊——罗马时代直到现在,以社会与政治历史为背景,同时注意其他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经济分析史》被公认为迄今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关于经济史的涉及范围最广、分析最为详尽深入的专著
张启耀,男,1967年7月出生,山西万荣人,中共党员,史学博士,教授职称,山西师范大学和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院级精品建设课程负责人,指导学生先后四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支持,多次获得院级模范和优秀教师称号。先后两次获得山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经济奇迹是人类经济史上的经典之作”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今日在中国记者协会第68期“记者大讲堂”上表示。 “记者大讲堂”活动由中国记者协会,全国三教办举办。蔡昉围绕如何延续中国经济奇迹做出解读
个人简介:常明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教育部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78)》主编,兼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国经济史学会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
1923年,李达到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后改为湖南大学法科)任学监兼教授,讲授社会学。 1924年下学期,在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就读的吕振羽,每周到湖南法政学校旁听李达的“新社会学”课,从此与李达相识,建立了师生之谊。 1928年后,赴日本明治学院学习经济归国后的吕振羽从上海来到北平,先后主编过刊物、办过进步社团及在大学兼课,出版过《中国外交问题》《世界之资本主义经济》《中日问题批判》等专著及不少政治、经济论文
4月19日,由南方传媒、时代周报联合主办的2016“影响力•中国”春季峰会在上海万豪大酒店举行,峰会的主题为“2016中国经济走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转型升级新机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复旦大学长江博士生导师张军教授,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韦森教授及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钟伟教授担任了活动的主讲嘉宾。雪缘园比分副总经理金炳亮出席了现场活动
本科期间曾担任年级长、班长等职务,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河南大学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三次荣获河南大学奖学金。2016年作为省级专项河南大学“以心为起,为爱而行”留守儿童权益保证支教团成员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团中央“镜头中的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奖,团中央“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奖及优秀项目奖。 邹大同,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南濮阳人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有关会计方针、政策、法规,了解国际会计惯例;具有从事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和会计管理能力;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多方面知识及较全面的现代会计知识和技能;能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会计中介机构从事会计实务和会计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西方经济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纳税会计、审计学、会计报表分析、会计制度设计、财务软件应用、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货币银行学等。 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金融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家的有关金融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相关国际惯例;能够在金融系统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企业、政府机构从事相应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相继给我院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和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主讲过中国古代史、史学概论、中国经济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历史选讲等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先后获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优秀奖一次、教案评比三等奖一次、优秀班主任奖一次。曾在《贵州社会科学》、《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完成省、厅局级科研基金项目多项
为进一步促进学校中国史学科建设,7月16日下午,历史文化学院在线举办了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学科建设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特邀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8位历史学专家与会,另有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参加研讨会。 会议由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刘彦波教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