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
2017年,全区造纸与木材加工业产值近2000亿元,开始形成“双千亿产业”,构成广西林业经济大支柱。林下经济从小到大,发展面积超过5300万亩,惠及林农1500多万人;实现产值878亿元,5年增长两倍多,正向千亿元产业冲刺。森林旅游异军突起,2017年接待游客超过8600万人次,总消费超过300亿元,5年增长近10倍
生态修正是指对生态系统中止人为搅扰或辅以人工办法,使遭到损坏的生态系统逐渐得以康复或向良性循环方向开展。生态修正工程指国家采纳相应办法致力于那些在天然骤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损坏的天然生态系统得以康复和重建。 我国14个连片特困区域大部分处于高寒山区、石山区、高海拔区域,黄河、长江等各大河流的发源地或上游区域,以及高原与平原过渡地带,其间属国家主体功用约束开发区、天然维护区居多
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经国务院批准,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从2016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在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时,重点向扶贫开发任务重、贫困人口较多的省倾斜。《通知》明确,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主要政策有四个方面: 一是将确需退耕还林还草的陡坡耕地基本农田调整为非基本农田
40 年前,在以马世骏院士为代表的老一代中国生态学家共同努力下,中国生态学学会在春城昆明宣告成立。40 年来,一代又一代生态学工作者怀着对生态事业无比热爱的精神,以及对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崇高使命感,无私奉献,成就了中国生态学学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生态学学会已发展成为拥有29个专业委员会、10000 多名会员的学术团体,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态学学会之一。 1979 年中国生态学学会成立,适逢我国改革开放,就此打开了我国生态学与国际生态学交流合作的大门,我国生态学开始走出国门、融入国际生态学主流
封山育林近千万亩,占地区面积42%的国土列入自然保护区面积,商品木材采伐限额由80年代初的近20万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不足6万立方米,“西藏江南”林芝地区多管齐下保护全国最大原始林区。 位于藏东南的林芝地区森林覆盖率46.1%,达374万公顷,几乎全部为原始林区或天然次生林区,被誉为全国最大的原始林区。1995年以来,在全国支援西藏的建设热潮下,林芝地区加大了对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形成了以生态建设为中心,通过重点项目带动的战略,推动林业生态建设
中国林业网11月10日讯 11月3日,四川省林业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市(州)林业局(林业和园林局)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宣传力度。 通知要求,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退耕还林宣传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落实宣传工作责任,积极筹措宣传经费,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1月5日至6日,息烽县两会相继闭幕。会议期间,来自民革贵阳市息烽支部的吴林、游泳、付友刚、穆晗、叶维明等5名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使命感,满怀激情,认真履职建言,充分展示了民革党员的担当和风采。 县两会前夕,5位同志针对息烽县经济、社会、民生短板的实际困难,从不同行业角度加以审视,准确把握民革党员履职的着力点,精心选题,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为参加县两会发挥好参政党作用做好了准备工作
2014年青海省投入资金116亿元用于生态保护,三江源等地区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局部地区正在改善。 2014年,青海省共投入57.5亿元,用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祁连山生态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和修复等生态工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根据今年1月16日青海省林业工作会议通报情况,去年完成营造林166.8万亩,完成天然林管护5517万亩、国家级公益林管护7441.4万亩
8月2日,陈巴尔虎旗特尼河林场大片麦田、油菜田,被铲出一道道黑绿相间的“斑马线”。 8月2日,陈巴尔虎旗特尼河林场一处被毁的麦田。 7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铲毁2万多亩即将成熟的麦子、油菜,突击完成退耕还林指标
本文摘要:凭据最早的数据,计划“退耕还林”的耕地原本是林地或草地。由于这些地域的土壤质量不适合耕作,谷物产量不高,还导致生态情况恶化。 退耕还林目的是为了掩护和改善生态情况,对修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和空气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造福子孙子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