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国留学期间恰逢威廉王子与凯特王妃的小儿子乔治诞生。我还清晰的记得那时举国欢庆的沸腾场面:三艘以英国王室成员命名的邮轮开进利物浦港,白金汉宫门前被为一睹皇室成员风采的市民们围得水泄不通。
于是,随着异国他乡的耳濡目染,我开始渐渐理解真正的英国皇室。
2010年,英国电影史上的巨作《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火遍世界。著名演员科林-费尔斯(Colin Firth)凭借其卓越表演不仅将第68届美国金球奖电影剧情类**男主角奖与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男主角奖收入囊中,更让英国绅士文化与英音的魅力发扬光大,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英伦风”。因此,人们也开始将目光投向英国皇室,津津乐道它在英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记得中学历史课本里有关于英国历史的记述: “1688年, '光荣革命'爆发,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权利法案》被通过;五年后《王位继承法》被通过,大英帝国的专制君主成为了立宪君主,英国君主立宪制初步建立。英国国王,成为了一个精神象征,而不再具有政治权利。”
的确,从高高在上的君主,到只能挥手和念稿的“演员”,这种角色的转变是失落的。然而当英国政府对德宣战之后,当我们看到那些在家里守着无线广播的老头们,叼着烟期待着国王演讲的大兵们,爬上白金汉宫大门栏杆眼巴巴望着即将走出来的新国王和他的家人的伦敦城里老百姓。那句“Your Majesty”、“God Bless the King”,或许就是让英国熬过那段天天轰炸日日缺食阴暗时光的内心支撑吧!
所有的一切,都在从这个曾经不可一世傲立世界的帝国流露出一种气质:英国是世界上民主自治程度最高的国家,也是君主文化最虔诚的国家。英国皇室已经不能够用“象征”这个词汇来形容了,而是“内核”,是“精神”,是“中流砥柱”。因此在我看来,这也许就是英伦文化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