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系列(12月):如何追寻声调演变的轨迹?
地点:人文学苑B124
内容概要: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目的是基于时间序列的语言数据构拟时间序列的语言演变过程。具体的说就是,①把同一语系的各个语言的历史资料进行比较,构拟曾经存在过的祖语,②进而解明从祖语到现代各语言之间的演变过程。但是,我们知道,大部分语言都缺乏历史资料或即便有也是支离破碎的,这个事实又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最大阻碍。而地理语言学(Geolinguistics)就可以填补这个缺陷。它基于共时空间序列的语言数据来构拟其共同语按时间序列演变的阶段。具体地说就是,①把同一语系的各个语言之间的分布状况进行比较,得出语言传播的轨迹,②进而,按照语言传播的轨迹来逆序构拟语言历时演变的过程。本系列讲座就是讲解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科学的手段来追踪语言传播的途径。
本系列讲座首先介绍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然后再进行GIS技术指导。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期待着能开拓学员对交叉学科的视野。
沈力,京都大学博士,同志社大学教授。多年来从事语言生态学理论研究,利用理论语言学方法探求不同类型语言的自律性,如形态复杂的语言(如日语和英语)与形态简单的语言(如汉语和泰语)之间在表达人类共同认知模式上不同的形态制约原则。并且利用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的方法来揭示语言的变异和传播规律,计算强势方言的扩大和弱势方言的缩小是如何受到时空条件限制的。
前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曾在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等国内外语言学期刊发表,并提出“语言计算的函数在形态复杂的语言中靠特有的标志,如词缀或变形等来表示,而在形态简单的语言系统中只能靠词汇范畴的代入和零形式的代入两种手段”的重要理论,用以解释世界上两大类型语言中相对对立的各种语法现象。后者在空间信息科学及其研究成果的应用方面,与日本同志社大学空间信息科学学者、山西大学语言学者一同创造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来计算语言传播顺序”的研究模式,通过研究得出“诱发语言传播的社会原因是人们交流的程度。交流程度越大,强势语言传播的越快。而交流度必然受到人口密度和步行成本的影响”的重要观点,并提出交流度计算公式: C=系数(徒步成本(人口密度。这一观点在山西灵石高地三县606个村庄的地毯式田野调查中得以验证,其相关研究成果在《中国语言学报》、《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