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沙推荐:好!有灵性,有痛感,在6月上半月推荐诗中当属上乘之作。口语诗最怕写干,写成干棍。写怕过了,也怕未达,有无事实的诗意便是最好的衡量。

况禹点评《新诗典》刘德稳《春天里》:沉重的诗意,以轻灵的方式表达出来,值得许多作者处理类似题材时借鉴。

这是一首既有禅思意味又有现实指向的诗。

通读本诗,有几个核心感受可以说一下。

1.这首诗有禅意。它的发生地点是在高峰寺的梅树下。而且,诗歌内容是通过父子对话方式来进行推进的。

大家都知道寺院“梅下问答”,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古典禅意”。事实上,父子之间对话所表现的“禅意”在本诗中也显现得非常清楚。

当儿子坐在梅树下抓起一把落花大声呼喊“雪花死了”时,作为父亲的作者,赶紧示意他要压低嗓门。这表明“父亲”作为本我的社会性,这时,他并没有入禅,还在红尘中。

2.这首诗同时也是一首现实之诗。或者说,是一首生命守望之诗。它的“内里”既有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同时又有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确认。

可见,这首诗除了禅意的弥漫,还有生死的沉思。既有现实的困顿,又有精神的超脱。

其实,诗人始终在问佛,但从本诗看,佛没能给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