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笔记》改编自平田导演二十三年前的作品《东京笔记》。这是为将要到来的2020年东京奥运版《东京笔记》集合东亚各地演员演出的前导企划,除了与台湾剧团合作《台北笔记》,接下来还有在泰国演出的《曼谷笔记》,与菲律宾的《马尼拉笔记》。故事背景为欧洲战争多年的近未来,具历史价值的知名画作被送到东亚各国避难。整出剧,便是在这展出避难画作的美术馆大厅一天之中发生的事情。

虽然说是改编,但剧本方面只改动了一些人名与地点,其他与原版的《东京笔记》没有太大的差别。

有过前年看《蜕变》的经验,进场前其实有些担心。不过当剧里第一次出现台词重叠的画面时,发现一切都不用担心了。“如日常对话般的台词”果然是要熟悉的语言才容易进入。这回的《台北笔记》又再次让我接收到当时看《三姊妹》那种仿佛窥视他人生活的感受,尤其场景设定在美术馆大厅,观众就像坐在大厅里的其中一位参观者,听着、观察身边人事物的变化。

这些对话里,有些容易让人得到共鸣,捧腹大笑或悲伤感动;有些讲得暧昧,任由观看者自行想像。只是在各个角色的对话中,除了反映过去、现在、未来不会有太大差异的日常(写报告的女大学生、捐赠父亲遗作给美术馆的女性、相约吃饭的一大家子,以及热恋中的情侣跟关系不明的男女),还有好像很遥远(没有实际参战)又好像很近(发战争财的公司)的欧洲战争。另外从两位偶遇的"前"反战青年的对话中推理出"激情已过,莫可奈何"的情绪。

演出后的QA,有观众提到《台北笔记》不够"台北"的问题,最明显的便是在台湾大家不可能只用国语沟通。导演当下简单回答,戏剧建立在跟现实有5公分的差距上。后来想想,盗火剧团的团长有提到,这次的演员征选,是面向整个华语地区,甚至有日本演员参演。剧本来到台湾的诠释,是透过跟演员们的工作坊,若演员来自各地,也只能迁就大家共通的语言,来协调出适当的节奏。不知道该说可惜,还是无可奈何。(同时联想到剧中提到,怎么能说战争是没办法的事,但实际上面对遥远的战争,大家都无法说出任何积极的话语。只能沉默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