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你一切的自卑和懦弱都是源于父母小时候对你的影响 [复制链接]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知有多少人的童年是在父母的打骂下度过的。
现代发展心理学已经证实在儿童大概5岁左右人格就已经完成了基础构建之后整个人生的发展只不过是在这个人格模式上的重复和调整。
儿童期人格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发展基础因此儿童的人格教育对每对父母、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意义重大。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阿德勒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且相对固定的个性。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所表现的态度、行为可能会不一样但在这些不同的行为表象的后面作为个体的那个真实的“个性”是始终稳定且具有明显倾向性的。
一般说来人们习惯认为一个人变成什么样子是因为他遇到了什么事情。
但阿德勒提出人格的构建基础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人对事实的主观看法上的。
也就是说决定我们每个人的理念和行动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和理解。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看到的事实部分来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寻找自己的**方案并由此形成自己的个性模式。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到了5岁时个性基本就定型了。所以童年时的家庭环境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础。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个道理在孩子的成长中也适用。健康的孩子都是相似的有问题的孩子各有各的问题。
自卑感本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的心理现象。
人自出生起就本能地不断追求发展追求优越感。
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本能呢?就是因为我们本身不够完美这就形成了人的自卑感。
为了消减自卑感我们才追求优越感克服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如同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它们同时存在是个体追求不断优化、不断趋近完美的动力源泉也是驱动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