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英语:China Pilot Free Trade Zone),是中国设立的自由贸易园区,是指在主权国家或者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2011年,中央政府初步确立了在青岛、天津、上海和深圳等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规划与设想[1]。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最先挂牌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2]。另2015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相继公布自贸新片区,请详见附表之说明。

119.95 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集聚、法治环境规范、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显著提升,对接国际标准初步建成自由贸易港区先行区[3] 华东地区

119.98 便利投资贸易、聚集高端产业、高效便捷的监管、完善的金融服务、规范的法治环境、为西南地区、长江经济带及一带一路各点、线、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5] 西南地区

119.99 法治环境规范、投资贸易便利、创新要素集聚、监管高效便捷、协同开放效果显著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3]

33920 km²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发挥自身优势,大胆探索创新,着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 华南地区

119.98 加快推进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发展海洋经济,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提出了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海洋特色产业和探索中日韩三国地方经济合作等 华东地区

119.97 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提出了提高境外投资合作水平、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和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 华东地区

119.99 建设西南中南西北出海口、面向东盟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提出了畅通国际大通道、打造对东盟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区和打造西部陆海联通门户港等 华南地区

119.97 建设国际商贸物流重要枢纽、新型工业化基地、全球创新高地和开放发展先行区,提出了支持开展国际大宗商品贸易、支持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开放发展等 华北地区

119.86 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建设连接南亚东南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推动形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开放前沿,提出了创新沿边跨境经济合作模式和加大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力度等 西南地区

119.85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中心枢纽,提出了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的交通物流枢纽等 东北地区

2015年,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协同成立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