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舞蹈团的青年舞者王志升两年前加入“中国舞蹈与中国武术之交互研究与成果呈现计划”,他形容练武的过程中最难的是要去“归零”,“去掉那些装饰性的东西,真的去打出一拳,而不是表演性地打出一拳。”刚开始练武,他没有想太多,“就觉得打咯,练咯。”坚持三四个月后,逐渐感受到很大的冲击,“慢慢发现身体的沉稳,精神状态也会更集中。”到了计划结束,重新回到创作中,他虽然仍然疑惑不知应在舞蹈与武术中如何把握那个平衡点,但自己内心中知道,身体的质感有了变化,思考的方向也有了不同。
“比如打蔡李佛,知道什么是超快;洪拳,感受力量的实在;白鹤,又是一种柔……让我的身体知道有很多东西可以去探索。以前身体如果最慢是1,最快是10;现在可以做到的则是最快是15,最慢是负数,那个范围广了很多。现在看我两年前即兴舞蹈的video,会觉得现在与那时相比,呈现出来的光谱很不同。”他说,之后再跳舞,会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时间,以及力量。现在计划虽然告一段落,但对他来说,“好像这才是一个开始。”
另一位舞者何皓斐则认为,武术重“实”而非“形”,“让我们更加集中,专注力更加强。那种魅力是就算你站着不动也很吸引大家去看。”他认为所谓“交互研究”,如果只是将舞蹈和武术元素拼贴在一起,算不上是好的融合。“如果我是观众,去看这个,会不满足。”他说,“我们这个计划也很容易陷入这个状态。但是总监和我们说,不要理那么多先,要着力保持住自己的武术训练,不要老去想怎么融合,担心怎么把(武术)放进去。而是把握住两年时间训练武术的精神状态和内里状态,自自然然就会显现出来。”到了《凝》的创作时,他反而觉得舞者们能够触碰到武术的精神,“就算不是做武术的动作,只是手动一下,也有武术的那种精神状态。这次参加的舞蹈员,每个人吸收和呈现的都不同,各有特色。所有的动作都不是编排出来的,而是每个人经过这么几年的训练自然呈现出来的。”
全文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