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区现存大量明清以来的地上石质仿木结构墓葬建筑,在《四川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评价说:“这些墓葬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特别是明清墓葬的墓前建筑,其保存完整、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真实反映了汉代以来四川地区典型的葬俗葬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如四川“旺苍郝家河墓群前建筑构件上的雕刻图像丰富,工艺繁复,极为华美精致,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通江谢氏墓组合完整,形制别致,规模较大,雕刻精美,对于研究清代墓葬制度及雕刻艺术具有较高参考价值。苍溪张家河墓规模较大,布局完整,雕刻精细,对研究清代四川地区的墓葬形制、石刻工艺、书法艺术以及地方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等。可见,这些墓葬建筑是研究清代四川丧葬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但是,它们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自然和人为的损坏及盗窃,且相关研究也不多。由此,本选题主要对川北地区墓葬建筑进行考察和研究,通过墓葬建筑来反映该地区独特的丧葬文化。
(1)通过对川北清代民间墓葬建筑考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丰富和填补川北地区历史文化与保护传承民间工艺美术。
在《四川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和《旺苍明清墓碑》专著中对川北墓葬都有大量的统计和描述,引起了一定的重视。但仅仅限于对墓葬的搜集、整理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以图册方式呈现,具体对墓葬建筑的图像、文字、雕刻及所体现的丧葬文化内涵等相关的研究甚少。因此,对川北清代民间墓葬建筑考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与四川境内或其他地区相比又有显明的地域特点,体现了川北地区墓葬建筑的多样性、地域性、独特性,是我们了解川北地区社会生活与丧葬习俗的实物资料。依附于墓葬建筑之上的图像、碑志铭文、雕刻装饰、族谱家规等石刻以及有关墓主及其家族的种种传说故事等,是解读其历史文化和族群关系及墓葬美术的重要文献,可以丰富和填补川北地区的历史文化与保护传承民间美术的研究。
(2)探索清代墓葬建筑的丧葬文化有助于家族关系、民间信仰、民风民俗的研究。
以墓葬建筑丧葬文化为中心的调查研究,结合对墓葬实地考察整理和分析基础上,得出墓葬建筑广泛分布在偏远的乡野山村中,其中多为体量巨大、结构复杂、雕刻精美、传承有序的家族墓群等形式呈现,这种传统的造墓之风延续影响至今。尽管崇修墓葬充斥着迷信和奢侈浪费等不良观念,但是“回乡”、“祭祖”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本情结,是中国人的最重要的精神寄托之一,也是社会伦道德、家庭、家族乃至中国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基础,联系着民众的精神命脉,是乡村社会文化的“根”和“魂”的一部分,也是“乡情乡愁”的重要纽带。利于构建新型族群关系与整理和调整乡村民俗、民间信仰文化,为当代乡村家族关系、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丧葬习俗等文化的研究提供决策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