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产土制土瓜湾团 2013年3月24日-星期日 (满额)
土瓜湾于1920年代开始,由乡村转变为城市,不少工厂、店铺和民居纷纷进驻。片场、报馆、屈臣氏、五羊牌电池厂、煤气厂的白雾,牛骨厂与屠房俱是土瓜湾居民的集体回忆。而在中国历史里,传说宋帝亦曾在土瓜湾居留,后来更御赐衣物以犒赏土瓜湾村民的护驾有功。
是次考察,由土瓜湾居民带领大家走访看土瓜湾的街道趣闻、古迹及掌故,认识土瓜湾的独特的风土人情。
油尖旺区经历百多年发展,现今是全港最繁荣的区域之一,当中不少文化历史故事可供细味。大家可有想过这些地方在百多年前是城市花园或农田? 又会否知道尖沙咀钟楼最初是没有钟的? 现今港铁旺角东站曾叫油麻地站?香港历史博物馆荣誉顾问郑宝鸿先生会以油尖旺区的珍贵历史图片作媒,诉说油尖旺区的有趣故事,对地区历史有兴趣的朋友,不容错过。
我这一代沙田友-沙田屋邨导赏团-2013年3月17日-星期日(满额)
同班同学住在同一屋邨,放学后去球场打波,在士多买零食汔水,再到自修室温习,星期六跟爸爸在大排档宵夜饮啤酒… 这些生活片断,身处其中时不过平平淡淡。直至有天见到旧时常帮衬的铺头结业了,失去了,才知道不会再拥有。
因此,我们深入邻里社区,探访街坊店铺,重新认识区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深深体会好好珍惜。
“盂兰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佛、道两家各有不同传说。道家称之为“中元节”,相传七月“鬼门关”大开,无主孤魂到阳间接受施食。佛家则有“目连救母”的故事。后人便在七月举行盂兰胜会,超渡祖先及孤魂。
“综合用途建筑物”是德国摄影师吴尔夫的《街头街尾》(香港大学出版社,2011) 摄影著作的主题。 这类商住并用的建筑物曾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一时,而现今亦遍布于香港城市的旧区中。 此书文章的作者之一,香港大学建筑文物保护课程主任李浩然博士,将会探讨此类型建筑物的起源与没落,和它们的文物价值与保育问题。
相传在百多年前,大澳出现瘟疫,渔民用龙舟拖着载有从各庙宇接来的神像的小艇巡游水道,驱除瘟疫。随后瘟疫消失,而这传统则维持到至今并称为“龙舟游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