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在活性污泥法工程领域,应用着多种各具特色的运行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a.处理效果好:BOD5的去除率可达90-95%;

b.对废水的处理程度比较灵活,可根据要求进行调节。

a.为了避免池首端形成厌氧状态,不宜采用过高的有机负荷,因而池容较大,占地面积较大;

b.在池末端可能出现供氧速率高于需氧速率的现象,会浪费了动力费用;

a.可以方便地通过对F/M的调节,使反应器内的有机物降解反应控制在**状态;

b.进水一进入曝气池,就立即被大量混合液所稀释,所以对冲击负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c.适合于处理较高浓度的有机工业废水。

d.问题: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动力低,易产生污泥膨胀;处理水水质较差。

工艺流程主要特点:

a.废水沿池长分段注入曝气池,有机物负荷分布较均衡,改善了供养速率与需氧速率间的矛盾,有利于降低能耗;

b.废水分段注入,提高了曝气池对冲击负荷的适应能力。

c.混合液中的活性污泥浓度沿池长逐步降低,出流混合液的污泥较低,减轻二次沉淀池的负荷,有利于提高二次沉淀池固、液分离效果。

(四)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又称生物吸附法或接触稳定法。

主要特点:将活性污泥法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两个过程——吸附、代谢稳定,分别在各自的反应器内进行。

a.废水与活性污泥在吸附池的接触时间较短,吸附池容积较小,再生池接纳的仅是浓度较高的回流污泥,因此,再生池的容积也是小的。吸附池与再生池容积只和仍低于传统法曝气池的容积,建筑费用较低;

b.具有一定的承受冲击负荷的能力,当吸附池的活性污泥遭到破坏时,可由再生池的污泥予以补充。

2)主要缺点:对废水的处理效果低于传统法;对溶解性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废水,处理效果更差。

a.有机负荷率非常低,污泥持续处于内源代谢状态,剩余污泥少且稳定,勿需再进行处理;

b.处理出水出水水质稳定性较好,对废水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性;

c.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设初次沉淀池。

2)主要缺点:池容大、曝气时间长,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都较高,而且占地大;一般适用于处理水质要求高的小型城镇污水和工业污水,水量一般在1000m3/d以下。

a.纯氧中氧的分压比空气约高5倍,纯氧曝气可大大提高氧的转移效率;

b.氧的转移率可提高到80-90%,而一般的鼓风曝气仅为10%左右;

c.可使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浓度高达4000~7000mg/l,能够大大提高曝气池的容积负荷;d.剩余污泥产量少,SVI值也低,一般无污泥膨胀之虑。

1)理论基础:只有在气泡形成和破碎的瞬间,氧的转移率最高,因此,没有必要延长气泡在水中的上升距离;

2)其曝气装置一般安装在水下0.8~0.9米处,因此可以采用风压在1米以下的低压风机,动力效率较高,可达1.80~2.60kgO2/kw.h;3)其氧转移率较低,一般只有2.5%;4)池中设有导流板,可使混合液呈循环流动状态。

b.由于水压较大,氧的转移率可以提高,相应也能加快有机物的降解速率;

a.深水中层曝气法(空气扩散装置设在深4m左右处);

b.深水深层曝气法(空气扩散装置仍设于池底部)。

1)工艺流程:一般平面呈圆形,直径约介于1~6m,深度一般为50~150m。

a.氧转移率高,约为常规法的10倍以上;

b.动力效率高,占地少,易于维护运行;c.耐冲击负荷,产泥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