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八世纪至十八世纪后半,受限于封闭政策与航海技术,越南与中国境外的东西方国家鲜有联系。十九世纪西方殖民政权拓展东南亚殖民版图之际,为军事训练、国际贸易与侦测国外局势等多重目的,越南几番遣使南下马来群岛,行迹涵?江流巴、新嘉坡、槟榔屿、三巴凌、吕宋、柔佛、果阿、马六甲等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这些越南使节回程以后所呈交的诗赋创作,不仅仅是写景状物、抒发胸臆的作品,也见证了东南亚诸国在殖民统治与国际商业影响下的变迁。越南使节如李文馥(1785-1849)、潘辉注(1782-1840)、邓文启(?-1831)、何宗权(1798-1839)、潘清简(1796-1867)、高伯适(1809-1853)、范富庶(1821-1882)等,皆著有不少篇章撰述当地山川景物、风俗习惯与生活处境,对异文化的接触有着敏锐的观察和省思。为求更细致的理解“东南亚”概念的历史意义,本文以越南使节的著述为研究文本,用一个个实际的案?,一窥越南知识分子特质的一隅,如何在“马来群岛”这块土地上与人及知识进行交流与对抗,透过这些不同的视角堆叠,探究十九世纪初期东南亚各国之间与西方政权于政治、社会、文化的多方交会和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