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看画,无比羡慕身边的画画高手:他们笔下的一切皆是栩栩如生,就一台高性能的照相机——人物速写比例精准,惟妙惟肖;风景画则仿佛下一秒就会随着微风浮动。更别提那些能把油画画得超级逼真的人,每一根头发丝都精确无比,真叫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每当这时,自诩为艺术欣赏家的我都会毫无保留地献上赞美——“画得真是太像了!”。
一次,母亲带我去了美术馆。馆内收藏了不少大师的复刻作品,我却不以为然——梵高、莫奈和毕加索,他们画得怎么那么“丑”?那扭曲的笔触、模糊的色彩、单纯色块堆积,也能叫画?跟我平日欣赏的那些作品一比,这些作品连小孩子的涂鸦都不如呢!我失望不已。
“吱呀……”我走在美术馆木制的地板,脚步声在静谧幽深的长廊中响得出奇。一盏盏暖黄的灯光下,我放轻了脚步,生怕打扰到那一幅幅画作背后的灵魂。这一刻,任我碰触到了巨匠们的精神世界,慢慢地,学会了欣赏。
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我对艺术的欣赏,其实像一只偏执的幼兽,被自己困在畸形的牢笼之中。我,其实并没有学会真正的欣赏。
抱着疑问,我再次来到美术馆。我一人在寂静的长廊中反复踱步,暗自思忖,终有所悟。我从前喜欢的那些所谓“高手”的作品,无论是素描、速写、风景画还是油画,虽然逼真,却少了画家内心的东西,是一种对现实的“照搬”。相反,我从梵高的作品中看见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从毕加索的作品中领悟到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对黑暗中世纪的批驳;也从莫奈的作品中体会到了生命的和平与恬静。是啊,只有被创作者全情灌入思想的画作,才能流传千古,而对艺术的欣赏,也绝不是一味地去称赞它多么写实,而是应该从画中体悟画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