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完成小组功课,几个同学兴高采烈地跑过来:“Missy,我哋晏昼冇堂,不如一齐食晏!”短短一句话就有两个“晏”字。本期文章就讲讲“晏”字。

“晏”是文言词,广府话保留了其古雅的意思。

一个同学匆匆忙忙跑进课室,一边缩头缩脑地找位置,一边尴尬地讲:“唔好意思,今朝晏咗起身!”此处的“晏”是“迟、晚”的意思。一系列古籍中的“晏”都是此义。如屈原的《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解作趁年岁还不太老,这时光还未曾终了。《论语.子路》中,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意思是冉有从季氏的私朝回来,孔子问“为何今天回来这么晚呢?”冉有回答说“有国家的政务。”

同学说的“晏昼”又如何理解呢?“昼”指天亮到天黑的整段时间。广府人将“昼”分为两段,前半段是“上昼”,即“朝早”,后半段是“下昼”,又叫“晏昼”。我们常讲的“晏昼”,一般指正午到下午四点半之间的时间。

至于“食晏”,要从汉朝初年讲起。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其食客编写了一部道家作品《淮南子》,有“(日)至于曾泉,是谓馋食;至于桑野,是谓晏食”之说。当中的“曾泉”和“桑野”是古代天文学中假说的天上方位名称,也就是当时的时间称谓。“曾泉”大约是我们的早上,该时段吃东西称为“馋食”,“桑野”大约是中午,该时段吃东西称为“晏食”。所以,我们通常将“食晏”理解为吃午饭。

不过,将“食晏”理解为吃午饭也不完全对。在几十年前,广东一带很多人都只吃两顿正餐,即“朝九晚四”,人们在早上九点左右吃早餐,下午四点左右吃晚餐。两餐间隔七个小时,实在不好受。有经济条件的人就会在十二点到一点之间找些东西来填一下肚皮。这一举动就叫做“食晏昼”,或者“食晏”,现代人在调皮一点称其为“食晏仔”。

回到文章开头几个同学的邀请。由于当天中午学校有个会议,只能与学生再约时间。一个同学感叹︰“老师连食个晏仔都冇时间,惟有等下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