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发掘香港1919至1941年间,印行于杂志、报章副刊及单行本之小说。
二十年代香港文学新旧交替,白话小说的内容与技巧虽仍处于摸索阶段,却沿此开发出奇异多元的创作实绩。其中可见私小说式的文人感怀、城市感官的印象速写、社会低下阶层生活之刻划;不少作者更通过现代小说此一有待定义之媒介,或深入人际关系、情感爱欲的幽微处,或重塑社会道德价值、性别身份,大胆新颖之想像,未必不及后来者。三十年代末至香港沦陷前,不少内地知名作家短暂来港,固然予本地文坛以启发与示范,但亦同时成为主导声音,文学创作与急迫的政治局势渐见无可分割,早期香港新文学的活力反倒有所减退。
为存香港文学草创时期之丰富面貌,本卷收入作品既有出于成名作家侣伦、谢晨光、张稚子(张稚庐)等,亦不乏被时代遗忘之无名作者。
abstract = "本卷发掘香港1919至1941年间,印行于杂志、报章副刊及单行本之小说。二十年代香港文学新旧交替,白话小说的内容与技巧虽仍处于摸索阶段,却沿此开发出奇异多元的创作实绩。其中可见私小说式的文人感怀、城市感官的印象速写、社会低下阶层生活之刻划;不少作者更通过现代小说此一有待定义之媒介,或深入人际关系、情感爱欲的幽微处,或重塑社会道德价值、性别身份,大胆新颖之想像,未必不及后来者。三十年代末至香港沦陷前,不少内地知名作家短暂来港,固然予本地文坛以启发与示范,但亦同时成为主导声音,文学创作与急迫的政治局势渐见无可分割,早期香港新文学的活力反倒有所减退。为存香港文学草创时期之丰富面貌,本卷收入作品既有出于成名作家侣伦、谢晨光、张稚子(张稚庐)等,亦不乏被时代遗忘之无名作者。"
N2 - 本卷发掘香港1919至1941年间,印行于杂志、报章副刊及单行本之小说。二十年代香港文学新旧交替,白话小说的内容与技巧虽仍处于摸索阶段,却沿此开发出奇异多元的创作实绩。其中可见私小说式的文人感怀、城市感官的印象速写、社会低下阶层生活之刻划;不少作者更通过现代小说此一有待定义之媒介,或深入人际关系、情感爱欲的幽微处,或重塑社会道德价值、性别身份,大胆新颖之想像,未必不及后来者。三十年代末至香港沦陷前,不少内地知名作家短暂来港,固然予本地文坛以启发与示范,但亦同时成为主导声音,文学创作与急迫的政治局势渐见无可分割,早期香港新文学的活力反倒有所减退。为存香港文学草创时期之丰富面貌,本卷收入作品既有出于成名作家侣伦、谢晨光、张稚子(张稚庐)等,亦不乏被时代遗忘之无名作者。
AB - 本卷发掘香港1919至1941年间,印行于杂志、报章副刊及单行本之小说。二十年代香港文学新旧交替,白话小说的内容与技巧虽仍处于摸索阶段,却沿此开发出奇异多元的创作实绩。其中可见私小说式的文人感怀、城市感官的印象速写、社会低下阶层生活之刻划;不少作者更通过现代小说此一有待定义之媒介,或深入人际关系、情感爱欲的幽微处,或重塑社会道德价值、性别身份,大胆新颖之想像,未必不及后来者。三十年代末至香港沦陷前,不少内地知名作家短暂来港,固然予本地文坛以启发与示范,但亦同时成为主导声音,文学创作与急迫的政治局势渐见无可分割,早期香港新文学的活力反倒有所减退。为存香港文学草创时期之丰富面貌,本卷收入作品既有出于成名作家侣伦、谢晨光、张稚子(张稚庐)等,亦不乏被时代遗忘之无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