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发讯息跟我讨论事情一个段落后,提到“孩子义无反顾,我也支持;但,我牺牲真的好大(混乱)”

看到的第一时间,是感到心疼。

不过因为知道对方当下状态手边有不少事要处理,便没深入多聊,其实也有点怕不小心扰动了友人情绪。

因为,这就像:“你很聪明 但 有点懒”重点是懒,而不是称赞对方聪明。

当感觉到自己是牺牲混乱时,有什么感受?

孩子的义无反顾,我也支持。是来自于什么“观点”?

孩子的义无反顾,我也支持。是否有“期待”,无论对孩子或自己?

当感觉到自己是牺牲混乱时,做了什么应对?

当感觉到自己是牺牲混乱时,会期待被看见吗?

怎么看待一个愿意为孩子的义无反顾而牺牲的自己?

过去在做任何选择时,有类似的经验?那时候发生了什么?

过去是如何照顾自己,当感觉到自己是牺牲混乱时?

以前时否有曾经类似的感受?那时做了什么决定?

一时间脑海闪过好多问题;但,无论如何还是希望你们也能好好照顾自己。

因为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在乎的人。

支持和牺牲,是可以并存。孩子的义无反顾,有你的支持,那么谁来照顾你牺牲背后的感受?这是我单纯对好友的心疼。

尽管,我是知道这些情绪感受只有自己能照顾。这就是属于“内在安顿”的范畴。

也属于“责任厘清”。因为我们只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

因为无意识的文字,投射出我们自己的内在状态。而,有意识的重新看见自己的文字,期望有机会多一层认识与觉知。

在个人页面上有其他朋友问到:

牺牲若没有换回等同的,如:期待。那会怎样呢?会不会就失衡了?

我的完整回复:

当期待没有被满足,则需要处理未满足的期待。

因期待未被满足,影响了对自我的认可,会失衡。如果不因此影响,就没有失衡的问题的。

牺牲未必有期望换回等同的?如果有,则需探讨哪些期待不切合实际?哪些是切合实际?

同时,是否有一个观点是:牺牲需要有换回的东西?

可以(对他人有所)期待,但每个人也都该拥有拒绝这份期待的权利。因此需允许自己的期待落空,并学着接纳失落。

若无法接纳,就容易陷入“情绪事件”而不是在“情绪”停留。

在牺牲的状态下,“拯救者”、“受害者”、“迫害者”会进入这三种角色的循环中。这三者的背后很容易带着“我是不重要的”观点,形成这观点的历程,来自于过往的生命经验;但,不代表我们需要被这些规条局限住。

时时刻刻的自我觉察,有助于内在安定。当内在安定之后,随时可以跳脱这角色循环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