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比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更喜欢自我隔离的状态了。

他一生都过着简朴的生活,许多画款支票在其去世后被发现,它们夹在书中完好无损,却不曾兑现。他极少外出,甚至没有离开过家乡,唯一一次出国是去苏黎世参观塞尚的画展。

上世纪40年代末,莫兰迪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绘画最高奖,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开始购买其作品,越来越多的机构找上门来谈合作,而他却极不情愿地说:“他们实在是太想剥夺我那仅有的一点点安宁了。”

为什么要画日常之物?在一次对话中,莫兰迪是这样说的:

“我记着伽利略的话:真正的哲学之书、自然之书的文字跟我们自己的字母表相去甚远。它们的文字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球体、棱锥体、圆锥体以及其它的几何形。伽利略的思想支持着我长期持有的一个信念:这个可见世界是一个形式的世界,要用词语去表达支撑着这个世界的那些感觉和图像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归根到底它们是感觉,是与日常事件没有关联的感觉。”

他的艺术能给人以极温柔的精神慰藉,那些画,关注的是一些细小的题材,反映的却是整个宇宙。

好友巴尔蒂斯曾说:“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他把笔墨俭省到极点。他的绘画别有境界,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他不满足于表现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

当理论家打算将其作品归为类似于“非具象艺术”或其他某一种艺术形式时,他断然拒绝,因为集体精神并不是他所追求的,“封闭”的自我状态才最为真实。

20世纪轮番上演的艺术潮流,喧嚣吵闹,很多艺术家纷纷前往巴黎,莫兰迪并没有要起身的意思,他坐在公寓里,静静地画画。

当他去世后,人们将他画面的色彩倾向称为“莫兰迪色系”,这个色系对后世的设计界乃至整个时尚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莫兰迪没有同路人,也不需要同路人,或者说刻意避开了同路人,他独自一人,专注于那些被忽略的日常,他说:“不必看很多东西,而要仔细看你看到的东西。一个人可以环游世界,却也可能什么都看不到。”

莫兰迪的确是这么做的,他待在画室里,与闹市隔离,用一生的时间将眼下的平淡变为了精神上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