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真实的我们并不习惯在人与人实际互动下分享彼此生活。别人愿意给你看到的,不见得是他们自己本身。
我常不习惯打开脸书时,总看到有些人的贴文是放了本跟工作有关的书,然后搭配着早餐或下午茶,只写上多么热爱或热血的宣言。也不习惯看到有些人对某些议题不表态,却常常去他人贴文沾酱油式地回复不相干的文字。也不习惯看有些人参加专业领域课程或研讨会的照片,却只单纯打卡宣告到来。
其实,回过头看真实的我们,在一群不是很熟的人聚在一起聊天吃饭的时候,不也是如此吗?大家聚在一起聊天,会聊些什么?工作在做些什么,工作与产业的关系是什么,最近发展是什么,我最近做了哪些努力,去了那些跟工作领域有关的地方,看了什么有发展性的事情,分享有什么实用性的工具。
或是我们听着别人高谈政经社会议题的慷慨激昂时,除了少数人挺而为自己拥护的立场高声辩论外,剩下的我们,总是为了不破坏表面和谐与和平,默默点头示意,偶而搭上个两句根本心里不是那样想的话语。
真实的我们即是如此,脸书上贴文的回应,在不是单纯一对一的促膝对谈时,很多回应与分享主要是给“旁人”所看的。动机很单纯,在网络与网络外的世界,我们都试图营造自己的形象,不论你是蓝是绿、你是工作勤奋还是喜欢安逸,你是爱护动物展现爱心,你是照顾与每个朋友的熟络,或许都只是塑造形象而不是反映真实的自己,看着朋友的脸书就好像在看朋友经营个人品牌的粉丝专页。
如果真实世界的多人互动已是如此,我想网络世界的人际往来,是我自己太大惊小怪了。是自己还分不清楚脸书的世界究竟是私人公开,还是公开私人,说回来是自己的心放得太小。对于网络与网络外虚拟与真实,还过于保守分际思考的困窘。
我还是喜欢看那些分享负面情绪、糗事,自己不能言说的心里话,尽管我告诉自己别当真,相较之下这些分享还是看起来比较真实一点。或是有些人,他们渐渐地不再脸书上分享与说话,变成不知不觉的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