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台北讯】消基会日前公布市售各种通路抽检80件蔬菜结果,整体不合格率高达36.3%,与卫福部食药署通度端抽检的9成、农委会源头抽检的98%合格率相距甚远;农委会表示,受到极端气候影响,病虫害多,消基会提供风险高资讯,未来蔬果上市前,会加强抽检,同时加强农民辅导。

农委会昨召开“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政府持续加强把关”记者会,农委会副主委陈骏季表示,今年10月的气温比往年均高的1.9度,有的乡镇甚至平均高2度,在8月气温平均高1.4~1.5度,这样的高温下,对病虫害有加速情况;病虫害多,农民没有办法很即时的回应,因看到病虫害,会不自觉多喷一些农药,或是用其他方式管理,也会间接造成农药残留风险提高。

陈骏季表示,因此要更积极防治,建构良好病虫害监测网,监测病虫害密度,当取县上升到临界值,透过区域防治,才能够有效让田间用药安全达到合理水平。

农委会主要是进行农产品上市前检验,包括蔬果、茶叶、蜂蜜,整体而言,2020年到2022年抽检数量超过2万多件,不包括质谱仪筛检测,除2021年菜豆类合格率88.4%偏低,整体合格率维持97%、98%。

若农产品田间取样检测合格率达98%,但为何到末端消费市场,农产品不合格率却超过30%?他表示,消基会的抽验,是鞭策农委会上市前抽样、辅导的重要依据,消基会在特定季节定期抽检,有些因极端气候影响,病虫害防治相对比较困难。

他说,因此未来监测会重新设计取样时间点,并非1到12月平均分配,而是针对高风险的作物,特定的季节(如夏季),针对重要的品项,加强监测,持续推动病虫害综合管理(IPM),唯有源头有效拦阻,才会让消费者放心使用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