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患的不是“经济病”,而是“文化病”!解析法国文化之困

一个15岁的高中生,爱上了一位有家庭、有孩子的少妇,而且,这个少妇比他大24岁。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少妇最终离婚、背弃家庭,与他结成眷属。
这是爱情至上,还是道德沦丧?
记住此刻你内心的答案,也许接下来的故事,会让你的想法的动摇。

这个故事发生在20多年前的法国。这位高中生是法国亚眠大学教授让-米歇尔的儿子。
在这位神经内科教授看来,自己的儿子实在是神经错乱了!
15岁的他,爱上了比自己大24岁的老师布丽吉特。而彼时的布丽吉特早已为人妇,还育有3个孩子。
自己的儿子成了一个“男小三”,还不听劝告,甚至激烈顶撞自己:
这辈子非布丽吉特不娶!
让-米歇尔强行把儿子送到巴黎,拆散这段孽缘。但数十年后,儿子还是迎娶了这位“老妇人”,他更不会想到,自己这神经错乱的儿子,会成为法国总统。
他的儿子,就是法国总统:马克龙。

在许多自媒体的描述中,马克龙的忘年恋,被形容为真爱。
但坦白说,以中国伦理视之,这段感情可以算是大逆不道了,更不要说,还破坏了别人家庭,称得上道德败坏了。
可你想不到的是:马克龙正是靠这段不伦之恋,赢得了法国年轻人的选票。
因为在法国年轻人看来,这段感情是true love,马克龙是真正的罗曼蒂克,一句话:这个男人真浪漫。
浪漫,压倒一切。浪漫主义,便是法国文化的内核。

什么是浪漫呢?简单概括两个字:小资,小资产阶级情调。
再深刻点说,情欲压过道德、享乐高于实干、理想脱离实际。
法国的经济重症便是一种“浪漫病”,核心两个症候:
一个是懒,人们宁可领救济,也不去工作;
另一个是浪,跟着感觉走,动不动就****,而且一**就是半年,全然不顾国家的经济利益。
吊诡的是,给“浪漫病”开药方的马克龙,本身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他试图用浪漫的方法,改革法国浪漫主义的积弊,最终意识到,这“浪漫病毒”,对法国经济来说,是致命的!
连自己,也是这“浪漫病毒”的组成部分。

法国人有多浪漫?
他们不需要上班打卡,中午还有午休、咖啡,一周只需要工作35小时。35个小时,对于互联网的程序员来说,也就是2天的工作量。
而且,他们还享受着一年50天的带薪假。对于一年5天年假、一周上6天班的我来说,法国人的工作,实在让人羡慕,更不要说,他们的人均年收入还有4万美元,靠近30万人民币。
法国人的待遇,哪怕是打个对折,对我也是极具诱惑力的。
但这样的福利待遇背后,便是居高不下的国家赤字。钱,哪有天上掉下来的,照着以前,法国依靠先进的工业实力,能发得起这项全民福利,但现在呢,只能靠国家借钱度日。
法国债台高筑,不是一日之寒,在马克龙登上总统宝座之前,法国就已经和借债为生的“欧猪国家”称兄道弟了。

在奥朗德政府中,主管经济工作的马克龙,就推出了一项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基本上是推翻了前总统萨科齐的经济保守策略。其中包括了出售国有不良资产、简化行政手续、鼓励市场竞争等。
简单讲,就是让法国人的日子不那么好过,让市场竞争倒逼着他们勤快点儿。
这一次的改革,也被称为了“马克龙法案”。不过,马克龙也想不到,面对竞争的加剧,法国人民直接撂挑子不干了。他们的理由很充分:这么累也赚不了多少钱,还不如领救济金呢。

马克龙低估了法国人的散漫,法国人也低估了马克龙的决心。为了打破僵局,马克龙出台新的《劳动法》,向着退休金等社会福利制度开刀了。说白了,政府不打算让人吃白食了,法国人必须接受竞争。
新法一出,民意炸开了锅,法国人民施展了“传统武艺”,齐齐走上街头:
**。
马克龙当时的领导奥朗德,眼见着低到谷底的民意支持率,决定弃车保帅——他开除了马克龙的党籍。
那个时候,奥朗德也不会想到,这位自带浪漫气质的政坛新星,会重组新党,并赢得总统大选。

在总统选举中,马克龙以超六成的得票率,当选法兰西第25任总统,成为自拿破仑以来,最年轻的国家元首。
支持他的女人们指出他的优点:银行家、哲学家、年轻英俊、为情执着。当然,被提及最多的便是:他真浪漫,太性感了。
如果马克龙活在言情小说里,他一定圈粉无数,但他活在现实政治中。他必须接地气、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马克龙方案,重出江湖,来势汹汹——
从移民事务到劳动法规、从高考方式到行政机构、从社会福利到经营环境,马克龙大刀阔斧,颇有些王安石变法的味道。
法国呈现出了新气象?不,只是假象。
接下来,一纸环保改革,将彻底把这种假象,撕得粉碎。

众所周知,西方人推崇环保,还经常拿环保问题,恶心我们。
《巴黎气候协定》,是环保领域最为重要的国际合作。偏偏,美国出了个特朗普,认定了全球气候异常是个“假新闻”,接着宣布美国退出了这个协定。
牵头国的接力棒,就交到了法国手上。马克龙毕竟是一个浪漫的总统,他认为法国有义务担负起全球环保的重任。
于是,2018年,马克龙宣布上调燃油税。他的本意是限制私家车的出行,鼓励民众改乘公共交通,从而实现节能减排。
看着欧洲人天天喊环保的劲头,马克龙也以为,这政策应该是广受赞誉,获得巨大的民意支持。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大量法国民众开始走上街头,**政府提高燃油税,增加了自己的生活成本。以勒庞为首的反对派,煽风点火,组织**者统一身穿黄色马甲,封堵各大公共场所。
这就是新冠肺炎都止不住的法国黄马甲运动,也是法国50年来最大的暴乱。
马克龙还是太浪漫了——环保环保,欧洲人都是嘴里说说,你咋当真了呢?

面对来势汹汹的**,马克龙紧急宣布,拨款5亿欧元来补贴低收入家庭的交通开支。
但不顶用,黄马甲似乎没有“黄了”的意思,相反,依然很“红火”。
这场经济改革,最后是如何收场的呢?在2018年的年末,马克龙政府宣布暂缓调涨燃油税;
为了安抚民众的愤怒,他还公布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免除加班收入的一切税收”等一系列高福利政策。
简单概括一句话:一夜回到解放前。
除了一件事与之前不同——镇压黄马甲的警察们,**了!他们要求政府补偿加班费……

在法国社会,人民普遍认为:
法国经济之所以停步不前,是政治家的昏庸无能,与高福利、低效率的社会机制没有关系。
马克龙经济改革的失败,又反向“印证”了民众的看法。说白了,谁愿意放下自己手里的既得利益呢?就像是当初的马克龙,不愿意放下自己已获得的爱情一样。
马克龙最大的难处,是他面对着6700万“马克龙”,他们每一个都浪漫无比、坚持自我。怎么能期待一个活在云端的法国,能直视地上的社会问题呢?
本质上来说,浪漫病,不是经济病,是文化病!
这病更不能指望一个浪漫的医生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