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招生计划83343人,新高一入学人数预计81593人
2024中考 | 2023年普高率70%,预计2024年高一入学人数8万余人今年整体招生计划83343人,较去年增加1741人 。
今年的政策将直升调整到提前招生中,直升在往年,是在统一招生计划中,列在统招计划内。随着录取政策的调整,招生计划也从原来的统招计划中调整到了提前招生计划中。
校额到校计划今年也有较大增长,与去年相比增加了1556人,除西城、怀柔、门头沟校额计划减少以外,其它区的校额到校计划,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下图中,按区招生计划,是 以高中所在区统计 ,并不是指招生区域。比如,人大附中在海淀、通州校区都招生,按招生区域算,分别统计在海淀、通州两区,按学校所属区算,人大附中算海淀区,招生计划全计入海淀区计划内。
从学校所属区来看招生计划,招生计划增加最多的区是海淀、东城、朝阳。
前一篇内容列出了东城的中招计划,大家对于预估的排名有各种疑问。
从参加中考的进程来看,报名后,理论上所有人都拥有了参加中考的资格,不出意外,都要在6月参加中考,所有报名且参加中考的人是要进入分段表的。比如下面提招、市级统筹、校额到校和统招计划的人,不论最后走了哪个,都是参加中考在分段表内的。
而我们看到的统招录取分数,仅仅是统招计划中的人数,其它比如校额到校市级统筹他们全在分段表不同位置排着,所以,统招人数的减少,对录取排名是有变化,但也仅仅影响统招人数在分段表的排位,并不会对原有校额到校、市级统筹的人有影响。不知道这一点我有没有表达清楚。
同时呢,还有一些参加考试但不进入分段表的人,比如,提前参加登记入学被录取的、参加中职自主招生被录取的,他们提前被录取,因此在分段表中被剔除,只显示合格、不合格。(因为他们从分段表被剔除,所以我之前判断直升的可能也会剔除,但目前节目中明确表示,直升的会进入分段表给成绩。)另外,1+3项目的学生也会从分段表中剔除,但这些人都会在9月的高一入学人数中出现。
每年,在录取后会有志愿征集,但公立高中在平行志愿录取的时候就已经全部录满,不会进入志愿征集,进入志愿征集的全是民办学校或国际部。根据往年的数据,预计今年平行志愿录取的人数大概是5.5万人,在九月高一入学人数大概是8.16万人。
(还记得今年高考人数的数字吗?官方发布的报名人数6.7万人,分段表人数55936人,本科线上人数44923人,特招线上人数26996人)
可以对比下特招线、本科线人数与今年新高一入学人数的比例,就是不扩招情况下未来的一本率、本科率。
而是否扩招,扩招到什么程度,什么学校的什么计划扩招,都要看2025年考生增加万人以后,招生计划的变化情况。今年高考的扩招,就是滥竽充数的,用京津冀项目拉动本科招生计划的增长。
7月4日那期的教育面对面,东城中招办上了节目。
在节目中,中招办的老师提到今年东城人数8500人,比去年增加500人。
这个数字我和以往记录的核对了一下,这个人数是指的有升学资格人数。从前考试院会披露有升学资格人数这个数字,后来基本不公开披露,只能从不同的节目中,听到了就记录下来。
有升学资格人数,理论上是可以全部进入分段表的,全部有资格升入高中。
在2020年之前,分段表人数与升学资格人数对比,差异很小,说明东城分流还是并不严重。2021年开始,有升学资格但没进入分段表的人数略有增加,在2022年有了中职自主招生之后,没有进入分段表的人数和比例均大幅增加,在去年,也就是2023年,东城分流比例已经超过10%以上,按这个比例,今年东城不会少于1000人被分流,进入分段表人数不会超过7500人。
2023年东城平均分流比例在12.2%,而小升初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派位入学,所以,理论上每所学校的分流比例都在平均值,只不过围绕在平均值上下区间波动而己。
前几天小升初出结果,有人欢喜有人愁。
但是你看,再好的学校也有分流走职业教育的,再差的学校也有区排前100的人。
不论在哪儿,都要努力学习,需要学校、家长、孩子共同努力。
政策不断在变,但是对于优秀的孩子来说,不论怎么变,都阻挡不了他去更好高中的路,因为成绩就是他的通行证。
加油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