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五年(1990.09~1995.10)的工作学习期间,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开展了细菌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自生固氮菌固氮质粒活体(in vivo)遗传标记及固氮菌接合子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方面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在实验技术方面,改进了较大质粒(60 kb~300 kb)的分离方法,使其分离效果显著提高。

在四川大学工作期间(1996.09~2004.07),力求将科研工作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注重开发和利用西南地区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尤其是嗜极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在轻工、环保及植物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的应用。先后主持承担了“无胶原酶的中性蛋白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进红酵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工业菌种实验研究”,“多粘芽孢杆菌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等科研项目; 作为主研人员参加了国家科技部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无胶原酶的蛋白酶产生菌构建和中试研究”及“西藏地区新型微生物农药的筛选”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相应的研究结果。1996年入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在社会兼职方面,曾任四川省遗传学会理事和四川省微生物学会理事。

部分发表论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