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会好奇自由游戏的时候我们应该要介入吗?其实游戏区仍有一定的规则,不是教条式的规范教导而是情况发生时介入的态度。重点在于处理的时机点,以及处理的模式。

1.不可以从别人手里拿走玩具给第三者。

2.等不及时、被抢,被抢者接受即可,不接受时护理人员介入,对抢的孩子说玩具放在我的手上,或放在桌上,可以坚定地握住物品,表达护理人员的决心,让他放手,但不可以从孩子手上抢下来。

4. 不可以取拿重物丢人,可以用软件互丢。

5. 骑车不可以撞到人。

6. 成人避免以语言的表达造成孩子的对比与竞争,“你看西西已经收好了”“大家都好了,你快一点”、“西西投进去了,你投投看”,如同饮食一样,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的特点,保护、理解、尊重、不比较。

7. 偏差行为处理的介入引导、惹事者的规劝,失控时带离现场,无法保护自己的受害者予以适当照顾,二者都必须处理。

8. 以发展而言,孩子对越多事物感兴趣越佳,孩子状况良好时,放入游戏区自由玩耍。当孩子疲累或对其他事物产生兴趣时,一一介绍,当然也可以抱起来,靠近新事物。

-----写在文章后-----

我们在整理Pikler很多内容的同时、其实发现很多论述或是执行的内容和蒙特梭利的内容是不谋而和的,都是基于尊重生命为出发点。

上述的第2点以及第6点,很值得大家参考,因为往往我们在不自觉当中,已经在造成孩子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了。大家在现场还有碰到什么情境,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