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谈时,有许多家长说对孩子常在学校被老师投诉懒散和上课不专心而感忧虑,甚或会立即带孩子去见医生做评估测试,想了解孩子是否与众不同,又或患有过动活跃及读写障碍等行为异常的可能性。我不反对家长有这探索的精神,但在为孩子安排这些测试之前,有否想过“如何为孩子作心理准备,而不致担心自己是否得了不治之症呢?”我曾与一位闷闷不乐的7岁小男孩对谈,他说曾为妈妈的这些行动而感到忧心,“我好担心要打针、住院治疗,见不到妈妈。”原来,他是在不知情下被安排去见精神科医生,而他的父母都认为没有必要让儿子知道此事,“儿子知道得愈少,就愈能减低他的焦虑。”结果效果相反地变得更差,这小男孩被那恐惧的负面情绪干扰,整天失魂落魄、精神恍惚至不能集中与我面谈。

其实,这小男孩擅于交谈和有聪敏反应的能力,只是在家中看到妈妈焦虑的表情时常会产生莫名的焦虑情绪,又未能开动左脑前额叶来驳斥那些右脑前额叶产生的负面思想。因此,父母应要先在孩子面前作一个临危不乱的镇定示范,如以不快不慢的语速和动作来应付紧张,并谦虚地告知孩子﹕“我唔算聪明,只是有较多失败的经验。”这样,小孩子才会有信心表达自己意见,而不易因失水准而跌入焦虑。

从以上个案中,我反省到一个健康快乐的家庭不是依靠一份精准的精神及行为心理评估报告,而是一对看好孩子能有积极改变的双眼,和培养一个谦虚的品格素质,例如亲子双方知道彼此强项与承认各自弱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