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自我价值这件事,

并不因为你是小学肄业,或是北一女毕业而有差别。

她因为面临一个重大的选择,而来找我谈话。

很难得的情况,因为我们真的只是谈话。

她只想找个人厘清纷乱的思绪,并没有要求我做些什么能量工作帮她转换。

原本觉得“害怕上台”是我们可以处理的关卡,

然后我们讨论著〞不敢“和”不喜欢”的区别。

我觉得,”不敢”偏向于“我想做/愿意做,但做不到”

而不喜欢则是“我不想做,但我能做得到”

如果是后者,那是个人性格与喜好,我不觉得要调整。

就像有人天生内向,不爱交际,

但需要时还是可以戴上面具说漂亮话,只是心里不舒服,也很耗能量。

但如果是前者,那就可以看看是否有过往的创伤需要疗愈。

例如想要向更多人表达自己,或传递什么理念,但一上台就脑袋空白。

而这里的不能,不是练习就好,要处理心理因素。

但这些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那个“老问题”:

从他的各种“不要、不喜欢”当中,

我们可以找到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厌恶无意义的应酬;

讨厌口是心非,人前笑脸人后捅刀的行为;

正因为他的心很清透,不求名利,所以对这些人事了然于心。

但又碍于一些因素,不得不置身”江湖”。

这些让他身不由己的因素是什么?

他说,希望尽量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我自己的观念和做法是:

好好活出我自己,做个“好榜样”给孩子看,

这比帮他准备三餐,早晚接送,营造最好的环境来得重要。

我再优秀,再能干,都不能保证我能活多久,能照顾他多久。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不是为他买多少保险,

而是找到他的天赋,运用个人特质,培养生活能力。

目前大多数的父母,还是停在“读好书,上名校,有更多资源,人生就会顺遂”

而我想的是:我的经验、智慧有限,

但世界的发展却是以我无法想像的速度在成长。

对孩子有用的不是更多知识,而是快速弹性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现在学校教的,都是上个世纪的东西,

要拿来应付新世纪的挑战,是要拼累世阴德值吗?

当然,各家儿女各家养,各人造业各人担,这也是讲给他参考而已。

层层筛减各个问题之后,才真正来的核心:个人价值。

有能力,有资源,但没目标。

每件事都有能力做好,也都在水准之上,

每个人都称赞,但本人却毫无成就感。

在皮纹统计中,这样的人多半左右脑比较平衡,

学东西很快,做事也都能掌握,没啥难度,所以学习课业都挺不错,

但人生就是很难对什么事有热情。

因为得来太容易,不需付出太多,往往就不觉得珍贵。

反观那些五育不均衡的孩子,读书可能普普,

大部分的观念是补强弱势,

我的建议是从他的优势发展,让优势去拉抬劣势,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例如音感好,爱唱歌,就把背不起来的编成歌曲。

如果活泼好动,就用利用舞蹈动作来加深印象。

至于具体怎么做?

只要我们不打压,鼓励他创新,他自己会搞定。

那是他的专长,不是我的。

请信任你的孩子,因为你不可能照顾他一辈子。

回到个案自己,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自我价值。

几个小时的谈话中,都是小孩、先生、先生的公司、学校….

我看不见她自己。

当我们讨论到,她可以利用自己手工艺的专长,

陪伴一些对课业没兴趣的孩子,

给他们一个舒压的管道,一段没有压力的陪伴时,

她心动了!

当她有了目标,有了方向,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找到自己的位置,看见自己独特的价值,才能站得稳。

当自己站稳了,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外界的各种声音就不再困扰她了!

离开前,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这个拥抱,终于逼出了她长期压抑和累积的泪水~~~

最后的最后,是给她的重点提醒:

“如果你不想孩子以后的人生都在‘委屈’,那你就不要把自己活得这么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