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表现常常勾动我们做父母的心情起伏,因为看到孩子进步而喜悦,却也因为孩子退步而痛苦,孩子表现好而赞赏,未满足期待而生气、难过。
当我觉察到自己内在的情绪起伏,我整理了自己对孩子的期待~
我希望他不要那么固执、不要动来动去、不要忘东忘西、不要没大没小、不要怕东怕西、不要情绪化、不要话那么多、不要总是发号施令、不要老是唱反调、不要太夸张与激动、不要………………….
当我轻而易举地写下这么多期待后,我开始想着各式各样的方法要改善孩子的种种问题,于是我好努力好认真,但却常常陷入挫败,而这些期待落空的经验,让我对孩子渐渐失去耐性与信心,情绪也越发快速呈现愤怒与悲伤,一而再的重蹈覆辙,也像似在宣告我是个失败的妈妈。
每当夜深人静,我检讨自己与孩子亲子互动,我常为了刚刚不该生气而愧疚,好害怕自己给孩子造成心理的伤害而自责不已。
孩子睡着时,我静静的看着他,怎么看都觉得他好可爱,但醒来时,这感觉很快消失殆尽,我不断的为修正他的行为而感到疲惫,也苦于反复的自我责难。
于是,我静下心来看看这个痛苦,发觉自己在孩子身上所放的期待,是如此地让孩子与我陷入痛苦的泥藻,我知道我需要做出改变~
如果你也曾经或现在正经历著这些,欢迎您一起来拓展我们内在的爱与接纳,接纳孩子的独特也接纳自己的有限,单纯的“为孩子的存在而感到振奋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