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nor nothing:这会对生活带来严重的伤害。
完美主义者认为从A到B是一条直线(这个是幻想)
追求卓越者认为从A到B是螺旋上升的(这个是现实)
要把失败看成是一种反馈和成长的机会。
完美主义者只能感到暂时性的轻松。逐利者。
eg:x先生。逐利者的生活。
我们必须要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追求卓越者享受人生的旅途,享受旅途的每一天。
自尊的重要一点是接受自我,而完美主义者不接受自我。
理想的人际关系中包含众多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会包含不和、失望和争吵。
完美主义是事情耽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我们只要不行动,就不会失败。
想要有更好的运气:尝试新事情、小事情。比如在下班回家的路选一条之前没走过的。就会发现一些新东西。
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同样可以应用于实践管理:将20%的注意力放到重要的东西上,然后把80%的工作做好。
内在的生物钟节奏决定我们是夜猫子还是早起的鸟。夜猫子应该更注重晚上的时间,而早鸟应该更注重早上的时间。我们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所谓的成果才是真正重要的。而奖励成果会加强这种认知。整个旅途中间没有受到奖励。
只有非常少的教师、家长、组织和学校会奖励旅途,奖励旅途中的愉快。也有很少的人会奖励失败。
eg:让随机分组的两组孩子做题。
研究的part1:当他们完成后,一组被夸奖“聪明伶俐”,另外一组被夸奖“努力认真”。
研究的part2:随后,让这些孩子选择完成两种题。一种是简单的,另外一种是困难但可以学到东西的。被夸“聪明伶俐”的孩子5成的选择了难的,而被夸“努力认真”的9成选择了难的。
研究的part3:让这两组孩子去完成一道无法完成的题。被夸“聪明伶俐”的孩子很快就放弃了。而被夸“努力认真”的孩子他们更能坚持并且享受解题的过程。
“重视努力让孩子拥有一个他自己能掌控的变量,这能让他们自己认为自己能掌控自己的成功。”
“强调自然的天赋(聪明),让孩子们无法掌控成功,这不会给孩子提供面对失败的方法。”
事实上当你仅仅注重于天赋的时候,你就是这制造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
应该专注于享受当下,努力的认知模式。
“如果你称赞孩子的智力,当他们失败时,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再聪明,然后失去对于眼前工作的兴趣,相反,那些被称赞努力的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会气馁,甚至更有动力。”
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