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有比较多情绪产生的时候,有没有很常听到“哎呀、没关系啦,小事情没什么好哭的!”或是“男孩子要勇敢、没事没事不用哭!”诸如此类的用语出现?我自己觉得、这是我们男性普遍不太愿意示弱的主因之一。
我们家大宝是一个心思很细腻,会需要自我调适情绪的孩子,小的时候如果被大人大声的讲一下,比较容易哭,他就会找一个没人的安静角落,让自己冷静之后再出来沟通。
我们会跟他说:“每个人都会有情绪的时候,都是很OK的,但是情绪要怎么表达与调整才是重点。”例如、他有时会跺脚、对大人臭脸还有凶,那就是影响到别人了,我们就会定义为乱发脾气。因为我没必要去承受你这样的情绪与行为。更不用说如果坐在地上乱踢、乱叫或是用头撞地板等更失去控制的行为,那一定是不允许的。
那什么行为是可以的呢?同样的三大准则;不伤害自己、不影响别人、不破坏环境。(是的、有没有发现这个准则真的是一个通则!)
所以孩子找个角落冷静可不可以?可以。我们只需要注意他的时间是不是有越来越短,然后自己冷静完之后,能不能与你建立沟通的模式。
所以孩子可不可以哭?可以。我们需要注意他哭的音量以及频率,然后是否会吵到周围的人,是否是想用哭来引起你的过度关注?也许孩子会哭、脸色会变、然后用有带着哭腔的说他有点不开心,然后用这样的方式慢慢与你沟通,并且慢慢冷静下来,这样的模式也有可能。
总之、情绪的表达有非常多种模式与目的,我们尽量避免过度的压抑,并运用三大准则来判断,适时的给予回应。也同样是要避免过度的介入,让孩子失去自我调节情绪的机会。
现在我们家大宝要上小学了,被骂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再找角落冷静,他脸色会小小变调,然后就赶紧去完成他应该要做的事情。有时候他会说:“我知道我这样说可能没礼貌、但我还是想跟你说…我真的有点不开心…”后面就看他想要跟我沟通什么内容。
其实教养孩子的一些基本准则真的是父母最难拿捏的,我们很容易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心软,偶尔会想要放水一下。但是(对、还是这个BUT),一旦孩子的行为模式建立了,要再调整往往会事倍功半。我们共勉之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