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河区各小学纷纷开办学前班,招生情况空前火热。究期原因,主要与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态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很多家长陷入了一种误区,他们把“早期教育”生硬地理解为“提早教育”。而学前班“读、写、算”的特殊功效正好迎合了家长们的这种心理。殊不知,对于发育不够完善的幼儿来说,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对孩子的骨骼、肌肉的发展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同时,学前班使儿童提前进入小学,这种做法没有从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和年龄特点出发,一味地把念书、识字、做算术题当成是孩子成长的全部,忽略了孩子成长需要的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无形中拉长了孩子的学制,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害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应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地区,可推迟到7周岁入学。与此相适应,1998年开始国家及一些地市相继下发禁止举办学前班的通知。近年来小学学前班教育不论是在管理模式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日趋倾向小学化模式,致使儿童重复接受教育,造成时间、经济等方面的浪费,也增加了学校在师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负担。 小河区实行6岁入学,根除学前班的条件是具备的。学前班作为特定时期小幼衔接的一种过渡教育形式,既不受幼儿园规范约束,又不能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因此,一方面它使幼儿在知识获得、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半生不熟”,另一方面又给家长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小河中心学校开办学前班不但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也对小河区各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冲击。一些学校学前班不但招收4岁多的学生,还规定孩子不读该校的学前班便不能读其小学。因此,大多数小河区的幼儿园都存在孩子在读完中班便提前进入学校学前班就读的情况。目前小河区有幼儿园25所,全部为企业办园和民办幼儿园,幼儿园的数量在三城区是较多也较为集中的。同时,为了孩子能顺利进入小学,各幼儿园的大班在课程设置方面均考虑到幼小衔接的内容,一方面适当增加了拼音、识字、计算的内容,另一方面也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在习惯培养方面进行了加强,是完全能胜任孩子入学准备需要的。小河区的企业办园和民办幼儿园的生存不靠国家补贴,还解决了国家在教育投资方面存在的不足与家长送孩子入托的需要。因此,政府应该对小河区的幼儿园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也应该正面引导教育机构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应该结合小河区区情,限期取消学校举办的学前班,加大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规范。 办法:在2010年以前限期取消小河中心学校开办的学前班,农村或城市周边地区根据本地实际,在幼儿园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举办学前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