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后,心中很是感叹。
毫不客气地说,如今国内的传统教育一片浮躁。
无数家长、老师整天在耳边呱噪,要好好学习,要好好读书。至于品格,管他什么东西,耽误时间,去一边的吧。
考上985、211,然后找个好工作,挣很多的钱,让很多人羡慕。比起别人来,人生就“成功”了,人生就“完美”了。貌似只要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考上一流大学,将来的前途就一马平川了。
但是,这样真的算是成功了吗?这样的成功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这样真的能做到“成功”吗?孩子会配合吗?
到底什么应该算是“成功”呢?可悲的是,绝大多数人将“成功”与物质上挂钩。能挣钱,能进个好单位,能有个好工作,就是“成功”。以这种浅薄来定义“成功”,也难怪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掉入了“成功学”的泥淖中。
在这种“成功”的背后,是各种的急功近利,各种的精神压迫,各种的强硬手段,以及各种的威逼利诱,打着“我这是为你好”的旗子,实施着望子成龙成凤的迫切的愿望,朝自己的子女灌输着各种焦虑。这些,势必会影响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不再是抚养的关系,而是渐渐演变成一种专治与被专制、压制与被压制、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恶化了原本应该其乐融融的家庭关系,甚至会让人忍耐力下降,在极端的情绪下做出非常不理智的行为。比如,上海复旦投毒,上海高架桥职高生跳楼事件,以及令人震惊不已、匪夷所思的“北大高材生弑母案”。而这样的案例,也绝非不是个别现象。
尽管很多惨案血粼粼地摆放在我们的面前,但仍是有很多人对所谓的“狼爸”“虎妈”津津乐道,信奉“强压”之下“像没有明天一样去学习”,把人生当做是一场残酷的竞争,把孩子当成负重前行的驴子,日复一日地折磨他们的身体和精神,以为这样才能让他们“出人头地”。这简直不要太可笑了,忘了作为一个人最宝贵的品格该怎样塑造,即便是一时考了高分,未来又能怎样呢?为何那些大学生会没日没夜地玩游戏通宵达旦,为何会有那么多未成年偷偷堕胎的小孩?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品格,不知道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负责,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也没有为自己人生规划的能力,这样的人,没有勇气面对即将到来的成人世界,也可能大几率地在重压之下自暴自弃。混乱之下,焉有完卵。
《品格的力量》这本书提到的责任感、自控力、专注力、勇气和自信心等优良品格,正是他们所欠缺的,但是却不拥有的东西。
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这些良好的品格,就算一时之间没有取得想要的东西,但已经获得了成功的潜能,已经具备了成功的条件。就像书中所说,品格与成就相辅相成,比如说责任感强就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会对自己的家庭负责,更会对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伴侣、自己的人生负责,学习又怎么会差呢,又怎么会毫无人生目标陷入网瘾不可自拔呢?更不可能有未成年堕胎这样的自毁身体、不负责任的事了。而自控力强的人在学习上还需要别人的不断督促才会勉强地行动吗?专注力强的人更是很快就能达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看圣贤书”的境界了,至于勇气和自信心,更是人生中的关键品格。有了这些,就算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些波折和磨难,又能够很快地站起来,坚定地跟自己说“我能行!”,而不是自暴自弃甚至走上极端的道路。
感谢这本书给予了很多关于“品格如何塑造”的实操,归根到底,这本书是通过一些研究和实操揭示某些人类最根本、最普遍的奥秘:“哪些人会成功”“那些人将会失败”“为什么有些孩子会不断前行”“有些孩子为何自甘沉沦”。学会如何培养良好的品格,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