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走失或返家过程皆充满戏剧性的《漫漫回家路》。

故事震撼人心,执行差强人意,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漫漫回家路》,有着一个独特且具有话题性的设定,却始终无法将其转化为一部扣人心弦的剧情电影。一切魅力皆因设定而生,却也止于设定本身,“感觉是一部很重要的电影”成为全片最大卖点。

《漫漫回家路》主角萨鲁出生于印度乡村,5 岁时与母亲兄长失散。年幼的他开始了独自在印度求生存的残酷人生,直到一对澳洲夫妻将他接到澳洲收养;年长的他则开始了寻根之旅,试图用科技重建自己儿时旅程,重返故乡。账面上,本片前半部对印度贫民生活有着真实且尖锐的刻划(走的肯定也不是《贫民百万富翁》那种朝气蓬勃路线),后半则有“男主角用 Google Earth 找出 8000 多公里外家乡”这样一个吸引人的卖点,执行得宜肯定是年度力作(本片当初也的确被寄予奥斯卡厚望)。

从印度乡村,到加尔各答,到澳洲,再返乡的奇迹故事。

可惜,无论编剧卢克戴维斯或导演葛斯戴维斯,皆未能将题材本身潜力转化为实绩。就剧本来说,电影前半段的纪实内容,或许一开始有其震撼力。对一般仅看过宝莱坞电影里头印度的观众而言,也有新鲜感,但时间一长却开始显得冗长而沦为流水账,甚至莫名有种西方白人自我赎罪之感,让人想起里奇梅塔的《寻找沙帝西》等“社会关怀”系列作品,空有社会现实而无角色人物。

到了后半部,本片角色之单薄更显严重,观众伴随人物行为进入一个又一个死胡同。除了希望主角能顺利返家外,没有任何值得关注或在意的特质。加上葛斯戴维斯不过不失但毫无个性的拍摄,顶多仅有偶尔灵光一闪的剪接具现主角想回家的决心,其他时候皆是无止尽的原地踏步和情绪宣泄。

哇!主角一边笔电上网一边沉思!好 DRAMA!

上述情况可能与后半的演员脱不了关系—–就不知道这是导演无法控制演员,还是演员对故事兴趣缺缺导致。过去在《贫民百万富翁》里神采飞扬的戴夫帕托,这里就只是个自怨自艾的负能量集合体。妮可基嫚扣掉接近片尾一段独白,基本上有如梦游。只能靠鲁妮玛拉为电影带来些许温暖和人味(一向走气质内敛路线的鲁妮玛拉,成为全片最温暖开朗的角色,这其中一定有什么问题),对比第一段桑尼帕瓦自然开朗的演出,可想见电影最后 45 分钟究竟有多难熬。

桑尼帕瓦让电影前半段几乎很感人。几乎。

每年奥斯卡季前后,总有那么一、两部拍摄上顶多只能说勉强及格,但因为题材震撼人心又有社会良心,所以不得不奖励的作品—–事实上,格雷格弗莱瑟在《漫漫回家路》前半部精彩绝伦的摄影,也几乎让本片值得奖励。但好的题材离好的电影还有很长一段路,而不管制作再精良,故事再震撼人心,如果像《漫漫回家路》这样无将其转换为好的叙事,这充其量只是一则特别长的公益广告而已。

奥斯卡颁奖前的 5 个话题:政治因素、影艺学院的“黑”幕,谁将刷新纪录?

生活环绕电影、影集、古典乐与吃喝存在的不务正业上班族。努力做一个假文青,但每每沦为不甚好笑的脱口秀艺人。院线影评/《圣鹿之死》:极端纯粹的人间异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