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学音乐的小孩不会变坏”这句话吗?许多人认为学琴的小孩就是品学兼优;相反的,爱玩的小孩就是不会念书的坏学生。这就好像把别人贴上标签、做分类一样,用来快速判断并认识他人。这不一定是件好事,当我们对某人产生特定的看法后,就像在他身上贴了标签,他所有言行举止看来都越来越符合那个标签的特质──这就是所谓的“标签效应”。

斯坦福大学的罗森汉教授曾经进行著名的“假病人实验”。他找来八个人假扮病人,分别是学生、三位心理学家、小儿科医生、精神病学家、画家与家庭主妇。这八个假病人都跟精神科医生谎称自己有严重的幻听症状,除此之外,所有的言行举止都正常。

结果有七个人被医生诊断为躁郁症,被送进医院。在医院中,这些假病人的行为都很正常,也不再假装有幻听症状及其他不正常的行为举止,却没有一个假病人被医护人员识破。因为这些假病人已经被贴上“精神病患者”的标签,所以当假病人要求出院时,医护人员都认为这些病人的症状发作或变严重了,不但不准他们出院,还要求继续接受治疗。

这个研究显示出“标签效应”带来的影响:人一旦被贴上某类标签,别人就会依照标签的分类来看待他,而且很难改变这种刻板印象。此外,这也会影响被贴标签的人,当人被贴上某种标签,如坏小孩或好学生时,他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受到影响,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知不觉就越来越符合被贴的标签形象。

就像学生要是成绩不好,就容易被贴上“不聪明”的标签,掩盖住其他的优点。因此,无论这个学生表现出什么行为,周遭的人都会认为他不够聪明,逐渐的,他对自己的看法就会受到标签影响,认为自己真的不聪明、没有能力。

“标签效应”只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吗?也不一定,我们可以利用它来提高自己的信心。例如当我们做出助人的行为时,就为自己贴上“热心助人”的标签;学业成绩表现不错时,就为自己贴上“聪明努力”的标签。当我们为自己贴上标签后,就会逐渐做出符合标签的言行举止,变得越来越好。

因此,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被人贴上较不好的标签时,记得不要受到影响,要相信自己可以突破这些困境,为自己贴上正向的标签,更要相信只要够努力就可以变好,慢慢就会让别人看见自己好的一面了啊!

由心觉察股份有限公司所支持建立,希望让心理学走出象牙塔,让一般大众都能够感受到有趣、有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