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道唐楼群:活化后的日常】

拥有逾八十年楼龄的太子道西唐楼现已经市建局活化和改建。当中204号的一座唐楼交有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负责营运,摇身一变成为了社企生活观“优点”(Good Point)。该大厦的商户均为社企,四层的单位分别用以举办长者兴趣班、推广本地农作物和社区艺术文化等。

而179号的唐楼则以“留前拆后”的方式保育,被活化成特色酒店。首任业主为中华巴士创办人黄耀南,他于1930年购买该唐楼。地下被用作地铺,楼上则是居住的地方。酒店的二楼有一常设展览区开放予公众参观。二楼仍然保留旧时的设计布局,氛围前后座,前座是居住空间,二后座则是工人宿舍。原有的壁炉、木门气窗、落地双扇玻璃门和骑楼均有保留。

旧建筑活化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如何在商业和保育之间取得平衡是其中一大难题。在太子道西唐楼群中,即便是相邻的楼宇在活化后都可以变得完全不一样。建筑原有的历史价值和用途究竟如何才能被完整的保留?怎样的活化才算是真正的保育?这些都是值得政府甚至公众反思的问题。

【墟市中的法式公寓——太子道唐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