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与建筑二者正是各显其能、采长补短、交叉渗透、相得益彰。它们在艺术语言上的互补,正是二者相互吸引的艺术基础。 再次,对某些建筑来说,除满足物质功能需求外,还有特定的精神方面的功能;除提供一个适用、坚固的所在以外,还有特定的主题要求。如古代的神庙、教堂、宫廷、陵墓、园林,现代的纪念馆、博览会等等,都会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在建筑提供了大的环境框架和情调气氛的基础上,雕塑就以鲜明具体的形象确定性,毫不含糊地予以阐述、展开和深化当然,并不是用图解式和标语口号的方式,而是通过艺术形象予人以深刻明晰的烙印。这就是雕塑和建筑的共同思想基础。

其实,这些问题在古代并不是太复杂的。因为,只有到了现代,专业分工才如此细化。当年的许多匠师都是集多种技艺于一身,当他们接受了某个订件的委托后,自然而然地根据各门艺术的特点统一构思,作出了科学的安排,统一实施。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门类各得其所,各显其长,自然而然形成有机的综合体。我们在东西方的许多实例中都可看到这种情况。雕塑与建筑同处一个综合体内,它们各自所占的分量并不始终是半斤对八两的,而是依据不同的构思设计、文化传统和时代潮流而有着不同的表现。一般来说,建筑掌控着总体、全局,决定着雕塑的创意方向和风格手法,提供了雕塑的用武之地。但有的情况下,雕塑从依附状态上升为构思的基础,雕塑的意向决定了建筑的造型。有时候,大量雕塑手法的运用甚至淹没了建筑的语言。雕塑和建筑,二者艺术语言的相似和相通,具备了二者相互靠拢、相互转化的可能性。雕塑化的建筑和建筑化的雕塑,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并不罕见。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其中的得失利弊都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外延: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雕塑与建筑,实际上是雕塑与它所处的宏观建筑环境的关系。除了雕塑常常所处的建筑环境之外,还有一些雕塑作品是被布置在纯自然的环境中,或者雕塑与建筑同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这本质上是雕塑与建筑二者关系的外延。

在各民族、各地域的历史上,一些自然环境,由于与某些事件或某些人物的特殊关联而布置了雕塑,从而具备了人文内涵。正是雕塑的设置,发掘了环境的某方面特质,提升了环境固有的感染力,创造了全新的感受,甚至可以使原来不具备人文色彩的纯自然平添一层神圣的色彩。雕塑自然而然成为环境中引人注目的视觉焦点。

不同的自然环境,如荒原大漠、险峻山岭、林间绿茵、河川汪洋,也会对雕塑的主题构思和情调意趣产生重大的影响。雕塑由于处在尺度巨大的自然环境中,更显得壮观宏伟,具备了其他造型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震撼力。历史上的一些巨型雕塑无一不是在自然环境中精心设计的。雕塑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在思想内涵、位置尺度、风格手法、节奏韵律、色彩光影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

总结:建筑与雕塑的协调凡是布置在固定位置的雕塑作品,都要面对与建筑环境的关系问题。了解和掌握历史上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作出新的创造,这就是我们的文章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