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阿鹤高中时期,参加天文社,学习拍摄天文照片。天文照片对象涵盖星星、月亮、太阳、星团、星系(银河)...等。

拍摄木星、星系,因为光线微弱,需要使用赤道仪,让相机透过赤道仪的功用而持续曝光在同一个木星或星系画面上,这样才能累积光线拍出木星或星系。不然就会因为自转不同步而拍出星轨出来。

而月全蚀照片因为天空晴朗、月亮够亮,所以曝光时间短,无须长时间使用赤道仪追踪,故拍摄月全蚀照片相较于星系(银河)是简单得多。

月全蚀不同阶段其月亮表面单位亮度是不一样的,故很难抓出每个阶段照片的正确曝光值,当时没有数码相机,只有64度、100度、400度和800度底片,加上Nikon FM2底片机身是“中央重点测光”,所以当月蚀过程中,月亮位置或面积小于中央重点测光区域时,拍出来的照片往往曝光失败,故需要事先模拟类似月全蚀的照片,就是月相农历初一(朔)到十五(望),十五(望)再到初一(朔)的月亮照片。从朔到上弦月,再到望,再到下弦月,再回到朔,花一个月拍摄这三十天的月相,用笔记本和眼睛及大脑记住当时每一天月相的状况,例如:晴空万里、阴天、下雨,加上检视每一天拍摄月相底片曝光结果,可以得到八九成正确的曝光数值。当然月全蚀的原理和月相是不一样的,月全蚀不同阶段(半影月食、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半影食终)的亮度和不同阶段的月相(朔、上弦月、望、下弦月)还是有些微差异,但因为事先拍摄一系列的月相照片做参考,而可以得到七八成的月全蚀正确曝光数据。这样的数据照片再加上上下五张的包围式曝光,就可以拍到漂亮的月蚀照片。

拍摄朔、上弦月、望,下弦月的照片,可以采用包围式曝光。假设使用Nikon FM2机身,100度底片,可以从1/4000秒、1/2000、1/1000、1/500、1/250、1/125、1/60、1/30、1/15、1/8、1/4、1/2、1秒、2秒、4秒、8秒、15秒到30秒。每天拍摄一卷底片,就可以抓到该天月相正确的曝光时间。累积30天,就可以得到初一到三十的连续月相数据了。

若使用2000mm的天文望远镜,在底片上约可得到直径约2000/100=20mm的月亮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