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则 BBC 的新闻报导,二十五岁以下的英国年轻人不喝酒的比例在过去十年间逐渐增加。这是有益健康的好现象。我没看过台湾的相关统计,不过趋势应该类似。

报导没提到原因。我猜想跟社群网站有关。在社群网站之前的时代,社交是面对面的活动。在这样的场合,就有酒精助兴。我都还记得我们的上一辈以及我自己年轻时饮酒的疯狂程度。

那个年代,生活中的派对与工作上的应酬,都离不开酒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瓶一瓶、一桌一桌地饮酒中,我们一点一点地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这当然没有效率,健康也受影响。

《时代》杂志 2006 年的年度风云人物是每一个网络使用者,2010 年的则是 Facebook 创办人 Mark Zuckerberg。整个大脉络就是社群网站的形成。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建立连结,改变了世界。

也许这也间接改变了社交饮酒的文化。现在不用喝酒,甚至不用面对面,也能建立人际连结。而且某种程度上范围更广,目标更精准,效率也更高。

就像我在九年前这篇〈太空站与部落格〉说的,每一篇文章就是我的“代理人”。全年无休,帮我和有共同兴趣的人建立连结。社群网站则让这件事更容易发生。

随着交通建设的进步,例如高铁的出现,人际连结从线上到线下的转换也更容易。我在七年前的〈移动的力量〉说过:“网络让从前不可能的工作与生活型态变得可能,而高铁则让可能变得可行。”

从前的不可能的变得可能:借由网络,我让各地对我的专长有兴趣的人认识我,也让我认识许多我感兴趣的人。之后还可以透过网络进一步交流与合作。这是之前不太可能做到的。

可能变得可行:不论是会议、研究或授课,都还是需要面对面交流。这时高铁就发挥了功能。台湾其实不大,有了高铁,你可以在一天之内从高雄往返绝大多数的行政区,中间还有足够的休闲与工作时间。

而这整个过程都不需要饮酒。回顾过去十年,我自己的确也愈来愈少喝酒。我常感叹,如果没有网络,我必须用上一代的应酬模式建立人脉,可能早饿死了。

有趣的是就连独酌都少了。写作是一种疗愈。部落格文章长些,不会每天写。但 Twitter 和 Facebook 的短文可以每天写。想到就写,不论何时,不管在哪。这多少也替代了饮酒。

社群网站不是没有问题,每个人都看过也经历过一些蠢事。但整体来说,我欢迎过去十年的改变。

当然啦!大众对健康的重视,以及运动的风气,多少都有助于减少酒精的摄取。但我相信网络也扮演也重要的角色。多发废文有益健康,你说是吧?